We are different (2)——关于刀叉
(2012-05-10 00:49:20)
标签:
刀叉教养优雅感觉杂谈 |
分类: 心丝路 |
宾馆提供的早餐相当丰盛。连着吃几天相同的样式,也还是觉得好吃。一天早上,我对老公说,你看,不仅早饭好吃,叉子也很好用。我喜欢这个叉子的结构:重量上很轻,长柄如同一叶划桨,在手里握着的部分又宽又扁,在手心里抓着很舒服,而连接的部分变细,刚好适合用手指攥着、压着好用力。
老公想了想说,哦,我没觉得啊,我觉得它很普通嘛。
再仔细询问,原来老公并不是把宽宽的部分握在手心里的。他更在意在叉东西时的力度,食指比我靠前许多,这样,那个宽宽的尾巴就自然用来顶在手掌侧沿了。按照他的解释,就是“杠杆原理”,支点(食指指压处)距离食物越近,力度越大,控制起来需要使用的力量越小。但是对我来说,我更在意它握在手心里的踏实的感觉。如果单从外观上来看,我用刀叉的方式让我切得慢,吃得慢,刀叉露在外面的部分更长,上下活动的幅度较小,用手腕用力,显得比较“优雅”。但是“优雅”仍然是一个外在的评价,我始终不明白人与人到底不同在哪里,“优雅”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
老公是脑型性格,用头脑指导自己的行为,我仔细询问他,都会发现他的理论所配套的感觉,他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表里如一的。我是凭感觉和直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一直以来我的感觉和语言不匹配,导致我的思维常常混乱不清,现在的思考和梳理,就像是重新生活和学习一遍,把平时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事情“反刍”一遍,让自己活得明明白白。套用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其实,“人生”的概念太庞大、太抽象了。正是生活中最为细碎的事情需要被重新审视。自尊自爱的意思,就是去发现和理解自己内在的、独一无二的感觉,使它们得到承认,尊重,描述,表达,之后就可以有觉知地自由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安静省察和思考,会在危急时刻、被威胁的时候、生存受到挑战的时候、感到痛苦的时候,让一个人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资源,做到镇定和自爱。
怎么这么一件小事就联系到一大篇的大道理呢?呵呵。。在家庭环境、朋友交往、同事交往中,人们常常会提到一些无足轻重的琐事。每件小事都体现着当事人自己的感觉、感受、思维模式、价值观、规条、信念……比如,在我小的时候,在餐桌上吃饭是一件“人生大事”,所有人都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比如筷子拿得对不对啊,吃饭显得有没有“教养”啊,看起来是不是“优雅”啊,吃得快慢粗细啊,所有这些外在的评价,无论对不对,只要和当事人内在感觉不匹配,就完全没有意义。我小时候就是在这些外在的评价里吃东西,除了食物是否可口之外,对其他的事情都很困惑,别人越说,我越困惑。我实在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真的知道,有多少人看起来知道却经不起推敲,又有多少人完全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就已经被“没有教养”的评价压得抬不起头、没有自尊了。
所以说,评价都是外在的标签。我们只是不同的人。我们有不同的感觉和感受。我带着我自己的感觉和你在一起。我尊重我自己的感觉,我为我自己的感觉负责,我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爱我自己,我是自由的。谢谢你爱这样的我,我尊重你的不同,我爱这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