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克氏、灵修和家庭治疗的思想片段
(2012-04-20 17:39:51)
标签:
克氏灵修家庭治疗父母语言真实心理杂谈 |
分类: 心丝路 |
这是我写给朋友的回信。隐去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部分,其他的内容可以公开到这里,是我的思想经历。
————————————————————————————
你说的日记和文字表达的真实性,我深有同感。不仅是日记,还有语文课上的写作练习,我也无法表达任何发自内心的东西(其实是和内心完全失去了连结,与内心分离了)。偶尔表达了都会得到十分怠慢的、纠错式的评语。可是当时我是很无知的。我只以为是我的写作能力太差了,越来越不会写。这个包袱一直延续到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
文字表达的真实性和人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关联。 语言和文字的真实性代表了一个人的完整性。这是我现在的认识。
(xxxxxx隐去部分内容)
考虑家庭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把自己的原貌和家庭关系的影响逐渐剥离开, 就能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
关于克氏,他的理论常常是批评现状,提出解决,还原真相。 这些理论是一个成年人重新梳理自己的经历、 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很好的参考书。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思维层面的梳理只代表了理性层面和灵性层面。许多人参加灵修, 就是去追求思维上、灵性上变的更加成熟, 而实际上在其他层面积累的问题,却很难发现、很难解决。 人的潜意识(灵魂层面)受到的创伤,要通过十分细腻的方法去清理, 慢慢恢复愈合,达到整体的完整。
这也是我更加喜欢心理、佛教、家庭治疗的原因。 克氏的文字字字珠玑,但是不能解决我在情感上的困扰。 比如我从初中的一次班会分享上,就提出我和母亲的矛盾, 当时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没有任何收获。 我和母亲的矛盾特别影响我的生活。从理性层面, 我可以接受克氏的每个字。我可以放弃去处理和母亲的关系, 排斥父母的管教方式,一门心思投入到克氏和灵修的教诲中。但是我做不到。 我必须搞清楚我和父母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于是直到最近, 当我明白这一切的时候,再去读克氏的文字, 那些话虽然说的都是关于社会和世界的“大道理”,但是我知道, 这些就是我从与父母的关系中得到的智慧,是我自己的语言表达。 我自己也可以说出和克氏一样的话了。
也是同样的原因,我从不把灵修带入到我的工作中。 和普通的年轻父母、朋友们交谈的时候,从不提“灵修”二字,但我的话却带一些灵修的含义。 从网上许多灵修人士的分享经历中就能看到, 许多人都在痛苦之中走上灵修道路,学会了批判,学会了消极的“ 接纳”,但是极少有人真正勇敢去面对、去深究痛苦的根源。 这些痛苦就成了灵修的包袱,被叫做“处理”和“清理”的对象。 就像克氏所说,你越想用对抗的方式清理的东西,就越会带来痛苦。 还有一位《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一书的作者也说,这就是“小我” 的诡计,“小我”是痛苦的来源。结果就是许多人所经历的,一门心思灵修,抛家弃子, 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哀叹,批判,只是自己表面上一身轻松, 和一些禅修同仁做些高雅之事。他们在修行上可以获得很高的造诣, 但是自身的痛苦一直带在身边。
佛教的许多艰深的经典可以帮助人们面对和解决深层的痛苦。 如果去了解真正的佛法高僧,他们懂得许多的心理学知识(这种高僧实在少见)。 心理学是一种疗愈的手段,应该被各种灵修和教育方法所采用。
肯威尔伯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为“完整的人”做了一个理论上的架构。从这个架构中, 你就会发现克氏的理论在哪个层面,人的情绪和情感在哪个层面, 灵修在哪个层面,等等。它好比一个指示灯, 告诉你自己在哪个层面上的问题没有处理好, 可以依照相对应的手段去处理,获得最终的圆满。
————————————————————————————
你说的日记和文字表达的真实性,我深有同感。不仅是日记,还有语文课上的写作练习,我也无法表达任何发自内心的东西(其实是和内心完全失去了连结,与内心分离了)。偶尔表达了都会得到十分怠慢的、纠错式的评语。可是当时我是很无知的。我只以为是我的写作能力太差了,越来越不会写。这个包袱一直延续到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
文字表达的真实性和人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关联。
(xxxxxx隐去部分内容)
考虑家庭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关于克氏,他的理论常常是批评现状,提出解决,还原真相。
这也是我更加喜欢心理、佛教、家庭治疗的原因。
也是同样的原因,我从不把灵修带入到我的工作中。
佛教的许多艰深的经典可以帮助人们面对和解决深层的痛苦。
肯威尔伯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为“完整的人”做了一个理论上的架构。从这个架构中,
前一篇:反思我的中学时代
后一篇:锂辉石——水瓶座的守护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