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谁?

(2011-04-01 16:56:23)
标签:

我是谁

自我感

自我意识

人性

自由

自觉

不情愿

尊重

被抛弃

拖拉

良知

分类: 心丝路

我一直都认为我的“自我感”还不错。长大之后越来越坚强勇敢、有主见,凭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生活仍有不如意之处,有些不如意,理解了就放下它,没关系;可是还有一些事,总是让我很烦恼,这些烦恼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什么,直到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我才想明白。原来,这些烦恼,都与“自我”不完整有关。

 

上中学时很流行一本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开篇就问,你是谁?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个问题。我是谁?我就是我啊。我不是一个名字,我就是我自己。之后,书里接二连三的哲学家们试图用各种奇怪的文字描述了人是什么,如何给“人”下定义等等,可是这和“我是谁”又有何关系呢?《苏》的作者乔斯坦·贾德的另一本书《纸牌的秘密》我也很喜欢,合上书,感觉自己确实有点儿特立独行的潜质,很像书里的那个小丑儿。具体情节现在记不起来了,故事大意和之后的电影《千与千寻》有异曲同工之妙。书里的小丑儿和电影里的小千寻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有自主意愿,他们的行为都由自己做主,不会随波逐流。当时看过电影之后,感觉自己和千寻很相似啊,心中有爱又勇敢,不过又是个童话故事而已,当时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现在想来,也许当时我的“自我感”还不错,只是缺失的那部分“自我意识”仍然在沉睡中。

 

这一睡就又是十几年。直到再次成长,各种事情慢慢变得清晰起来的时候,“自我”才终于“觉醒”了。这次的“觉醒”源于一次小小的“不情愿”。

 

不情愿地接受

 

有人请我帮个小忙,但这件事并不在我的工作范围,也不是我的长项,可是当时我又想不出拒绝对方的理由,就不情愿地答应了,为对方做了事,但心里并不愉快。直到我终于想清楚我最初想拒绝的真实理由,才明白当时“不情愿地答应”的那一刻,我并没有对自己负责,没有尊重当时不情愿的感受,没想清楚就行动了。

 

当我正在琢磨着“不情愿”的感受时,第二天,我和Dynamic之间发生了争执。事情起因于他让我做一件事,与装修书房有关,我说我不愿意做。

他说:你没有责任心。

我说:这是指责。你可以直接告诉我你想让我做什么,直接表达出意愿,但不要指责我。我对你的指责很反感。

他说:这件事我早在几个月前就让你做,你当时答应得好好的,直到现在都没做。我又提醒你,你说你不做的原因是你不愿意。为这个家里做事、尽义务,不愿意不就是没有责任心吗?我早就表达过意愿,你承诺过却不完成,现在更加为你的不作为找借口,说我指责你,这不也是你的指责和借口吗?

 

我无言以对。是啊,他说的有道理,可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我脑子里逐渐呈现出前一天对“不情愿”的感觉和思考。回到家,我向Dynamic道歉,请他原谅。他说,原谅可以,可是我们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类似事件发生了很多次,我已经感到很困扰了。我说,好吧,让我想想。

 

我把当时的思考写成了以下的文字:

 

每个人都可以提任何要求,别人可以接受,可以拒绝。拒绝时不带评判,就事论事;接受时没有委屈,心甘情愿。

当你不情愿地接受时,是你不能平静地拒绝,也不能平和地接受。

如果你不敢拒绝,是你自认为你的念头(拒绝的念头)会攻击别人,而实际上攻击并不会发生;

如果你不能接受,是你自认为对方的念头在强迫你、攻击你,而实际上攻击并没有发生。你完全可以拒绝。你还可以提任何要求,是否接受由对方来决定。只要对方不被投射,内心平和,他就可以平静地自主地做出选择。

我们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平等在自己心里。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要求,人格上我们仍旧是平等的。

没有人能伤害你、支配你,除非你允许对方这么做。

 

自由和任性

 

我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原本应该在承诺对方之前表达出自己的“不愿意”,不应该随便答应。所以,以后,我应该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明确地拒绝。对,我应该懂得拒绝。

 

又过一天,我去找Dynamic道歉,I have a confession to make(我的忏悔):我不作为的原因是我不愿意做,我本来就应该拒绝你的。

Dynamic说:不愿意?又是不愿意!难道在工作中、在家里,你永远都只做你自己愿意的事情?不是,你必须尽到你的责任!很多事情,我也不喜欢、不愿意,那我们就放着都不去做吗?那这个家还是家吗?你真是太任性了。

我说:我不愿意做的原因是,你都不做,所以我也不想做。你做的时候我才会去做,我想你跟我一块儿做啊。

Dynamic开始生气:你来忏悔,却来指责我。这太不公平了。你到底想说什么?你再回去想一想。你可以道歉而不指责,你是有这个能力的。今天我不要再听你说了。

我委屈地哭起来,说,我是来道歉的,我觉得我们应该move on。我不是想指责你,但我真实的感觉的确就是:你不做所以我也不愿意做。这真的是我的感觉,我陈述我的感觉,我并不是怪你啊。。

他说:你想Move on,可我并没有看到怎么才能move on,难道你指责我,我接受了就算move on了吗?我们不能move on的原因,就是我不能接受你的道歉吗?这样太不公平了。我仍然不能接受。你再想想吧。

但他还是安慰了我。这一天又过去了。

 

我脑子很混乱。我难道是个不负责任的任性的小孩子吗?不是啊,我一向认真负责,不负责任,跟我不沾边儿啊。可是为什么在家里、在Dynamic面前,我就变得不负责任了呢?我不愿意做的感觉的确存在。要是有人逼着我、看着我做的话,我也能完成得很好。可是现在,Dynamic根本不强迫我,全凭我的自觉,为什么我却每次都“不自觉地”不负责任了呢?

 

难道我在家里拥有的爱和自由太多太多了吗?我真的太任性了吗?这样的自觉和不自觉,真是不好受啊。

 

我的忏悔:没有“自我”、害怕“被抛弃”和拖拉

 

我们仍然相安无事。Dynamic也在自我觉察中,但对我仍然很宽容。我也在独处的时候冥思苦想着。就在这一系列“不情愿”、“不愿意”的感受中,“自我感”慢慢清晰起来。

 

这一天,我又去找Dynamic“忏悔”。

 

我说:I have a confession to make。我不是来为我没有完成的事情感到内疚而忏悔,我为我没有“自我感”而忏悔。几个月前,你因为工作忙,请我帮你做一件事,我感到很为难,我应该表达出来自己的为难。我应该尊重我有困难的现实,尊重自己为难的感受,“有自我意识地”拒绝你,不应该“无意识地”承诺。

 

如果我能正常表达出真相,如果我答应了你去做,就同时需要请你帮忙、引导我如何去做,这样你就会权衡是自己做做得快,还是教我做做得快,这样我们双方都为此事投入心思和精力,不论我答应还是拒绝,我们分别都发挥了两个人应该发挥的作用,推动事情进展。但是,因为我的“缺乏自我意识”,我不情愿地承诺了你,自己又的确不愿意,一拖再拖,最后反正觉得做不做都没关系,也没人催我。所以这件事就一直空闲着,没有进展。而你实际上还一直在等我的结果。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当时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

 

他说:是啊,你本可以拒绝。

 

我说:我想清楚这件事,是因为几天前一个朋友请我帮忙,我有不情愿的感觉。

 

他说:为什么你的朋友可以让你有清晰的感觉和思考,而我们在家里这么长时间,你有感觉却不去理会呢?

 

我说:在外面,我一直都有很好的“自我感”。我有清晰的界限,我可以很好地与对方交涉。但在家里,在我父母和你面前,我的“自我感”就减弱了,我的“良知”(海灵格《谁在我家》)占了上风。只要是你让我做的事情,我都会答应。而你同时还会说,我们为了这个家,为了某个光明正大的理由,这时我就更加不能拒绝,我被这样的“良知”控制了。一旦拒绝,我就等于背叛了这个家,背叛了你。拒绝某一件事,意味着我自己有可能不被接纳、被你抛弃、被这个家抛弃了。所以我必须答应。所以我的“不情愿”就不那么清晰,也最容易被掩盖。

 

他说:你拒绝我,是因为害怕被抛弃、不被我接纳。可是结果你没有拒绝,你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却不去做,这让我很反感,反倒使我们之间变得疏远了,反倒是你自己造成你“被抛弃”的结果。

 

我说:对啊。没有“自我感”的人,越是害怕什么,就越是得到什么。如果我“有自我意识地”答应你完成那件事,我就会仔细分析状况,费心去读说明书,安排恰当的时间去做,小心尝试,做错了也不气馁……这是“有意识”。

 

他说:有意识,就是说“有主观能动性”。

 

我说:对,就是这样。而没有“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话,我就一直处在害怕的状态,这是对未知的恐惧。害怕去做这件事,又害怕去寻求帮助,害怕不被接纳,害怕被抛弃,所有的一系列感受都没有被尊重。我没有好好呵护自己,照顾自己的感受,最后,反倒使得自己真的“被抛弃”了。

 

他说:嗯,的确是这样。你每一次拖拉都是这样的。我会因为你不完成任务而责怪你,当你有被抛弃的担心时,就会反过来说我指责你。这样我们两个都很不愉快。

 

我说:对啊。我的拖拉一直都是这样,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缘故。我不仅对不喜欢做的事情拖拉,对喜欢的事情也拖拉。就是因为我小时候,总是有父母老师不停地告诉我,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对身体不好、影响学习、不安全、没有用、真让人担心、太辛苦了、别累着……我脑子里总是有别人的声音。我不要这些话,我只需要你们告诉我该怎么做,其余的让我自己来体验。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我很想好好地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可是心里面却非常抵触。对你来说,你可以在家里看电影、在家里享受闲暇时光,但我必须要去电影院才能专心欣赏,可我实际上并不追求音效和画质,只能“不得已”才专心,就是因为我觉得自由的享受在无形中给我很大的压力。有时候我真的很想看一部电影,本来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却要在之前花两个小时来思考、说服自己坐下来,再拖拉一会儿,最后其实花了四五个小时才做完这件事。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越是自由闲暇的时候,就越是没有自由安逸的感觉。心里面乱哄哄的。反过来,对于我有清晰的“自我意识”的、不受任何人干扰的事情,比如做饭和我喜欢的工作,我就能反复思考琢磨,专心致志,不怕失败,还能越做越有效率,越做越快,也越有自信。

 

他说:嗯,以前你也说过拖拉的问题,但只说到了表面,但这一次,你理解得更深刻了。我也明白了。

 

我说:对的!以后,我们要move on!我要在家里也拥有“自我意识”,我要承担起妻子的责任,我要“有自我意识地”答应,也要“有自我意识地”拒绝。从此以后,我要和我的老公“跳双人舞”。

 

他说:这个说法很有意思。现在是我一个人在跳舞。我邀请你来跳舞,你答应我了却不来,我再去邀请,你说我不愿意跳。可是刚才你明明答应了。你又说,我就是不愿意跳,因为现在你也没跳啊。我就郁闷死了,不理你,抛弃你了。哈哈哈。

 

我心中大喜。老公想得真快啊。我们终于又一起解开了两人的一个心结。我心里真感谢他。

 

我是谁?

 

我的那部分沉睡的“自我”终于觉醒了。现在,让我来回答“我是谁?”的提问:我不是我的名字,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我不是丈夫的妻子,我不是老板的员工,我不是老师的学生……我只是我自己,我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只有在关系中才是这一切,但在关系中,我又必然是独立的,我没有名字、换个名字的时候我也存在,爸爸妈妈、丈夫、老板不在的时候我也存在,只有我不存在的时候关系才不存在,关系要依靠我的存在而存在。所以,我就是我,我是独立的、独一无二的我,我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有“自我”的意识,保证每段关系都有存在的意义,推动每件事向应有的方向前行。从今以后,我要发挥自我的作用,就是尊重我的存在,就是尊重我的感受,就是爱护自己,从而爱护每段关系。

 

感谢生命,感谢自我的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