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英国圣诞节圣诞集市爱丁堡 |
分类: 留学日记 |
在英国这几年,对老外们的节日始终没有感情,就像是度过一个普通的星期日。虔诚的天主教徒们在星期日也要做礼拜,不能工作,而我更是没有这样的概念。最多只是在节日的时候出去看看热闹,凑凑热闹,却永远没有在国内过节的心情。
英国每年从十二月初开始,街道、房屋、店面就挂满了圣诞装饰品。其实街上越热闹,自己反倒越觉得无法融入其中。圣诞节是属于每个家庭的,想象着我的朋友们同事们会在圣诞前夜和家人一起坐在壁炉边,圣诞树旁,享受着无比快乐温馨的时光。圣诞节更是属于孩子的,他们坚信由于自己做了一整年的好孩子,圣诞老人一定会在夜里送来礼物。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文化,植根于西方人心中,而我们这样的外人,是学不来的。中国人在除夕夜包饺子,在中秋夜吃月饼,与节日有关的心情自然生发,可中国人的心里对于圣诞节又有怎样的感情和纪念?无非是走走过场而已。就算我们在家里也买来圣诞树,也把圣诞树装扮起来,甚至把家人聚在一起,也无法获得与圣诞节有关的心灵深处的幸福感。让我深有感触的一次,是看到《欲望都市》中的Charlotte抚摸着祖母留下来的一件十分精美的圣诞树挂件,日久年长已被磨损。这时我突然联想到,在有圣诞文化的国家,也许每个家庭都有家传的“宝贝”会在圣诞前小心翼翼地挂在树上,哪怕现代家庭每年都买新的圣诞挂件,也会有家族中流传下来的关于圣诞节的故事,在此时再次分享和怀念。这样的感情真是我们永远“移植”不来的。中国人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和纪念方式,而在圣诞节里,我们只是外人。对我而言,圣诞前夜不过又是一个安静的夜晚,和Dynamic四目相对,一顿便饭而已。
相对而言,圣诞节最有意思的事情无非两样,送贺卡和逛街。节前同事们都会互相赠送贺卡,所以我也去买贺卡送给大家。同事之间的贺卡都相当简单,要么是某慈善机构的圣诞卡,每买一套就相当于为该机构捐款;要么就是注明“再生纸”制的卡。卡片大都巴掌大小,便宜又环保。不过同事们还是不太喜欢发送电子贺卡,环保得不够彻底。
至于逛街,圣诞节前的购物打折终究没有节后“Boxing Day”(说白了就是商店打折日)来的猛烈,而我既没有Party要赴,也没有邀请朋友的计划——圣诞节是属于每个家庭的节日,自然没必要赶节前的集。不过节前的确有一个必赶的集,就是Christmas Market(圣诞集市),由于最先是从德国兴起,所以又叫German Market(德国集市)。现在全世界很多城市在圣诞节前都有类似的集市。一般是在一个小广场上临时搭起摩天轮和旋转木马,还有几排小棚子,主要卖民间的手工艺品和食品,比如蜡烛、首饰、糖果、香肠、烤肉等等。其中一定会有一个棚子里架起大锅,热气腾腾的,酒香浓郁扑鼻,前面摆着有特别装饰图案的杯子mug,游客们或是排着长队,或是在一边捧着杯子品尝热乎乎的烫酒,这就是我最喜欢的mulled wine——在红酒中加入糖、白兰地、各种香料(如桂皮)和一些水果熬制的烫酒。喝酒的杯子是要先交押金的,喝完之后可以退回,也可以当作一份圣诞纪念品带走。2006年的圣诞节,我和Dynamic和好友们在严冬的阳光下,一边吃着烤肉三明治(德国版肉夹馍),一边喝着mulled wine,一边畅谈每个人的圣诞计划。尽管我和D的计划中没有圣诞节,那却是我和圣诞节最亲近的一次记忆。
这是爱丁堡王子街的圣诞集市。后面是很多类似“海盗船”的各种刺激的游乐项目,尖叫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