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林地中的那美:萧望野和她的乡村灵性教育 (转载)

(2010-09-05 01:43:01)
标签:

转载

分类: 网内网外
那美……哪美?哪儿都美!
 

[转载]林地中的那美:萧望野和她的乡村灵性教育 <wbr>(转载)

(一)

在大多数人都受金钱和欲望驱使,被物质享受和所谓都市繁华生活困扰时,她,萧望野,四川宜宾出生的普通女孩子,在北京生活十几年,却带着幼女避往山林深处,四年义务教育山里孩子,那里物质条件极其贫乏,但她却在那里建立起了一坐乡村灵性小学,和那里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孩子们,一起生活着,生活艰苦到甚至要种菜给自己吃。她在那里有一个幼儿园,幼儿园里的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在外打工,孩子们通常整年都看不见自己的父母。但她不是所谓给上不起学的孩子献爱心的志愿者,那是她的事业,她的爱。她本身对于灵性教育也有很多的研究,她推广灵性教育,“要对色彩、音乐、语言、文字、文化……有一种精神范围的研究,这样它们才会真正有生命”。

有关她,有关她的教育,有关她的孩子们

在去山村的路上,落满黄褐色的枯叶,屯里的猪、牛、马、鸡在上面或跑或走,发出一阵断裂的声响。在一堆堆木头的附近,一座座黄土砌成的房子凋敝不堪,房门上的锁头已经锈迹斑斑。


在屯里那所房子中,老鼠随意跑动,虱子、跳蚤、臭虫轻易便可寄居在人的身体上。上厕所时,蚊子和苍蝇成群,大便后,需用废弃的竹篓条来清洁。“在潮湿、阴冷的晚上,痛会浸入你的四肢,最后进到你的心里。“当女儿的脚上长出很痒的泡,当绿毛在房间的各个角落里隐秘生长,当在漆黑的夜里找不到归路时,人的耐性会受到考验。对自己充满疑惑,害怕留下来,也害怕离去。


在那段的日子,萧望野患上了风湿病。“这样的天气,得好好晒晒太阳。”她经常这样说。

当时,这是村里数个教学点中的一个。2004年以前,在这个环望皆山的村子里,有好几个这样的教学点,以方便山里的孩子上学。这个教学点有30多个学生,由一位50多岁的每月领80元工资的代课老师上课,教室里有两块黑板,一二年级学生坐在教室两边,一半人听课,一半人做作业。冬天里山风穿房而过,“孩子们几乎整个冬天都挂着鼻涕,老师有时候得停下来,让孩子们集体擤完鼻涕才能上课。

“我来到这里的时候,那位老师很高兴,觉得终于有人来帮他了。”萧望野感到有些为难,她希望是用自己的方法教授孩子一些东西,而不是帮孩子们应付中国僻远山村里同样具有的考试压力。

半年后,这个教学点解散了,代课老师失去了每月80元的工作,“回家继续种田”。空置的黄土瓦房被萧改造成了幼儿园,她的女儿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就读于此。

萧望野的眼中,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如此糟糕,在那美住下来后,她欣喜于“获得了充沛的时间来阅读、冥思、祈祷和反省”,还可以“打水、劈材、烧火、煮饭和关心小鸡的冷暖”。

在她看来,人有身体和心灵,而精神是看不到的,心灵像一面镜子,去反射精神的光。“反射得越明亮的时候,我们把这种状态叫灵性。”萧望野说。


萧望野和几个老师、学生将书架拆了下来,她希望这个书架能够被重新布置,那是她对学生进行“灵性教育”的一部分。她在《那美》一书中写道,“书中谈论的是灵性教育,而不是在谈宗教教育。灵性是人的一种区别于其‘它’的特性。无论你是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你都是一个灵性的生命。

“比如,我们不会在教小孩画画时,让小孩在一个框框里填颜色,那是强迫小孩服从于一种标准。像鹦鹉和猴子那样模仿别人的课程,不能带来精神力。”

萧望野还举了“水”的例子。在认识“水”字时,应先和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水”;接着用毛笔沾上有“水”的特点的不同颜色来表达感受;在地上画一个包涵着平衡、和谐、循环、川流不息、“你在我中,我在你中”的“水”的图形,然后,让小孩模仿和感受老师的节奏,在这个图形上走动,“那么,平衡、和谐、循环、川流不息的‘水’的特质,就会被小孩的身、心、灵所感受到。”

“中国的教育真的需要大家勇敢一点。”萧望野说,“不要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要大家一起呼喊,要有信念。我们在这里做教育研究,外面的人会被吸引,很多人也会有为中国教育做些事情的愿望,但很多人没能长期坚持下去,这只能说,他们的愿望不够深切。”

在萧望野的讲述中,她上小学的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家乡四川宜宾的小学里,她的学习成绩很好,还乐于学雷锋,但当她真把时间花去学雷锋的时候,“老师却到家里告诉我妈,你的小孩不好好学习,把心思花在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上。”

萧望野感到疑惑,而且,疑惑快速增长。当她读到小学三年级,她固执地认为,自己应该离开学校了。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她还只有9岁大。

萧望野已经不愿回忆当时,她只是说,当时的学校教育让她难受,她不想成为某种她并不认同的教育目标的实现者。“我当时觉得教育把我当成动物和工具,在利用我,有不纯洁的动机,就好像一个人对我说你跟我合作,我们来欺骗这个社会,我给你糖吃,而我决定不吃这些糖。”

于是,这个孩子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退学。

萧望野多次用一个关于睡觉的隐喻来分析教育的好坏。“在课堂上想睡觉的小孩,希望精神的世界得到保护,如果这个时候老师把孩子唤醒,这个孩子又适应了这个老师的话,这样的小孩在他的一生当中都醒不过来。而当时坚持要睡觉的小孩在他成年之后却会醒过来。像我这样,想睡,却被唤醒,但又适应不了的孩子就会有非常强烈的和社会作斗争的力量,我就是这样的孩子。”

十几岁时,萧望野离开家乡四川,去往北京,在圆明园画家村里与艺术家探讨艺术,并思考人类。这个喜欢雷诺阿、梵高、塞尚、高更的女孩开始从事关于乡村的工作,也就有了后来从北京到广西的教育研究活动。

在那美和山村里的孩子一起度过幼儿园生活之后,萧望野的孩子光之奴如今在某所农民工子弟学校里读小学。

“光之奴”的名字会让人感到奇怪,萧望野解释,意思是“光明的仆人”。光之奴在学校里被同学开玩笑称作“光头”,萧望野对孩子说,这没什么,每个人都会有外号,不叫你“光屁股”就行了。在她看来,家长的幽默与超然也能够让孩子幽默与超然。

未来,萧望野说她也许会继续待在这里,也可能去往他乡,决定这些的,她觉得是命运。

(二)

[转载]林地中的那美:萧望野和她的乡村灵性教育 <wbr>(转载)

关于“那美”的内容题目

那个地方叫那美

也许只是暂留之所

刺心如刀的疑惑

还是寻找是什么让我美?

 

看不见结果的事情

这是一个假象

完全的孤独

要发挥更强的精神力

无法做出的决定

可有了新的盼望的方向?

越来越亲密团结

要等到春天来了后

这是一种幸福

记者来的时候

我要离开物质世界

物质中的具体的爱的感觉

新的开始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

超越熟悉世界的跳


(摘自林地学校—萧望野博客)

 


回答孩子问题的另一面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喜欢问:为什么?有一些教育类的书中就强调如何回答孩子的为什么。这些教育家以为这正是孩子求知并且是培养智力的好时机。如果,这个教育家只有物质的知觉器官,不能发挥灵性的感受力,就很容易误会。其实,我们用灵性之眼去看的话,就发现孩子想要得到灵性满足。而不只是知识的满足。假如,你正在做饭,你3岁的孩子跑来问你:“妈妈,你为什么要做饭?”“因为不吃饭肚子要饿。”“为什么不吃饭肚子要饿?”“因为,身体需要营养?”“营养是什么?”“营养是……”

另外一种回答是:“孩子,妈妈爱你,所以,要为你做饭。来,一起做吧。”递给他一个萝卜,让他切。

有的妈妈说:我的孩子太爱问为什么,我不断的去满足他,结果他就永远都不满足,并且他现在过早的成熟,身体也很弱,我有些担心她,怎么办呢?

孩子得不到满足,是不是因为答案跟灵性知觉到的精神无关呢?会不会是答案先是逻辑的,而且只引发了孩子的逻辑思考才能,而逻辑思考才能又是有缺陷的呢?会不会是答案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没有转化成一种灵性力量来浸润孩子的灵心呢?

就像前一篇文章里,回答那个老师的答案一样,老师要给孩子的答案是老师内心里,自己信任的真实的。而不是给小孩肤浅的答案,或者干脆不理她,嘲笑她,羞辱她。

如果,他问你:“妈妈,我会死吗?”你怎样回答他呢?如果你觉得死亡就是意味着所有的结束。那么,你用物质主意的逻辑回答他:“是的,我们是高级的动物……”最后,你本能的反对自己,感到你对不起他,你张皇的补充说:“但是,我们要为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是的,但愿你能找到内涵精神真理又与自然科学真理一致的答案。并还能通过灵性的方式把答案化为是像阳光、雨露、春风、土壤一样的悄悄地给孩子成长的力量。(摘自林地学校—萧望野博客)

(三)

[转载]林地中的那美:萧望野和她的乡村灵性教育 <wbr>(转载)

萧望野和孩子们一起做的阅览室

林地学校还能走多远?恩师的身体还能支撑多久?

有记者问过萧望野,你强调老师对学生的作用,而你不可能一直带着学生读完初中、高中、大学,当你离开他们时,效果有多大,你在山里待这么久又有多大?

这并不是一个人有这样的疑问。

一位朋友在给她的信中问:“如果你想全身投入于那美的事业,我可以理解。可是,你信上说,学校那边的情况并不好。那,你未来怎么办呢?是继续带着孩子在大山里流荡?……有时候,想到你的生活,我在心里会觉得悲哀——对,是悲哀。我看到晏阳初(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当年在定县的努力。他当年做的事情,灰飞烟灭,除了一些记忆之外。”

萧望野在回信中这样写着:“学校的确面临危机,现在只剩下5个小孩。我利用春节他们的父母打工回家,去家访。结果,他们只关心我吃饱了没有。我认为他们需要的却不是他们认为他们需要的。……我的未来?我是不清楚的,但我是清醒的。我妈妈以前经常为我设想,不过,我的人生却比她想得有意思多了。目前,我还继续和之奴在大山里生活,而非流荡。晏阳初……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永恒地存在着。这些,是整个世界发展的酵素……春天总是要开花,在真理中总是有希望”。

在那美的日子,萧望野得了严重的类风湿。坚持了很长段时间,最后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到了成都医治。在成都的日子里,她的朋友时刻都在帮助她,有很多知道了她的事的好心人捐助了她医药费,她的学生们更加在思念着她。

这个灵性极高,生命本真的女子,瘦弱却又那么执着,感动着所有的人,震撼着所有的人。她在最落后的地方做着最先进的教育,或许,那样的教育甚至不能用先进与落后来形容。只能说那样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尊重人的生命的教育。

现在,我们一直喊着教育改革,但改来改去孩子们仍旧负担沉重,孩子是负载我们理想的工具,还是有着尊严的生命?我们可以轻易的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能对这样的答案负责吗?既使我们能负责,我们能做什么?

当有人问她做这样的教育要做什么准备时,她说:首先要让自己纯洁。

教师是一个职业,它给你带来温饱,一份事业,它让你活出灿烂的生命。因此,谁才是老师呢?我们的教育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靠我们每个老师是否理解生命,并为此无怨无悔的做一生呢?

又有谁去关心林地学校能走多远,我们可敬的林地老师又能支撑多久呢?
  (来源:http://cd.qq.com/a/20080822/000393.htm

 

乌拉说在最后的话:萧望野老师的《那美出版前的研讨会》在筹备中了,当然,我收到一些已经了解了萧望野老师的朋友们申请参加研讨会的信,而也会些朋友,对萧望野老师并不了解,我在想,我如何,可以让更多的朋友们了解到,有这样的人活着,存在着?

我自己在尝试写一些文字,而,我写的也一定是在我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的文字,并不完整,甚至,某种意义上,也许,有我极为私人的看法和喜好在其间,于是,我尝试,把其他的朋友写的一些文字也转帖过来,而这一切,都犹如,一个破碎的镜子,我们都是破碎的镜子中的某一片碎片,折射出,我们看到的,但,一定不是全部,而,亲爱的朋友,期待你,从不同的碎片中,看到更多的更全面的----萧望野,以及,她在做的灵性教育。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