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fensi.com/channelimg/Image/zhiban1/wupeng/2007/5/tang.jpg
唐朝: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唐朝乐队倾听述评
董桄福/文
董按:
说我朝的事情是要被删帖的,这种事情多得不用举例;稍微严重点是要伤人的,维权人士胡佳就是例子。我本不该唱赞歌以外的曲子,但是,又的确有块垒郁结,不说我也会增加得心脏病的危险。于是乎,看到影视作品都说大清去了。不过,即便大清又如何?天公不语对枯棋。王顾左右而言他。皆出无奈。在言之不许,思之有危的年代,将自己重新投入音乐,听大唐。当然不是纯粹的“盛世大唐”,而是被反刍的大唐——说白了,那个已经云散的乐队“唐朝”,也许可以暂时的出离我朝乱象带来的复杂心绪。于是转帖这篇15年前的“听歌有感”,以慰藉罹难的心。
2008年4月28日星期一
http://cn.zhlrc.com/html/3392/525/0.jpg
多少年以来总是感觉匆匆忙忙
想法太多希望太少岁月反复无常
过去太遥远未来太迷茫
——唐朝《天堂》
很早就想说唐朝,也确曾零零散散,断断续续,一鳞半爪地说过唐朝,甚至一而再地与亲朋好友侃谈唐朝,向“追星族”中的极端分子询问过唐朝……但似乎仍觉不够。要正经八百说唐朝,深入地论唐朝,说透唐朝身上的血,骨里的髓,支架后面的灵,似乎需要很长时间的咀嚼、品味、冥思,直至形成某种有历史内涵的沉淀。有如我们所面对的不是四个人,几首歌,一个并不复杂的音乐组合。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把中国数千年艰难历程中那个光芒四射的时代,那由李渊首创的大唐700年辉煌与眼前几个长发披风,飘逸豪放的世纪剑客侠士连在一起了。二者之间肯定有泾谓之分,但老使人馅入某种高度的一致,浑然得辩不清“唐朝”这两个文字符号指的到底是惊心动魄的封建时代还是区区玩乐器吊嗓子的丁武张炬刘义军赵年四个虽牛高马大的身材在宏阔的宇宙间又微若尘埃的人。
唐朝。听到这个称呼我们往往失误,往往迷途在遥远的历史之梦中。我们眼前浮现的与世纪末的忧郁、迷茫、尴尬、无奈截然不同。虽然我们也承认,唐朝并非仅有高楼大院,并非万象歌舞升平,并非开元盛世铺盖所有荒芜,并非李白酒剑豪侠外无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沉吟。我们非常清楚,唐朝不过是唐朝,“安史”一乱兔走鸟飞,灾门纷乱愁肠百结,尚有唐明皇帝荒淫无耻,馅国民于血海深渊……无奈,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今生身体的赫赫帝王,提起唐朝我们也随“唐朝”乐队一样,置世纪末的大苦大难大喜大悲于不顾,毅然决然安然泰然,在一阵悠扬编钟古味浓重的诱惑中——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似乎终于归家了,可以鉴赏家藏“大千世界”:观菊、舞剑、品酒、赏月、诵诗……俨然开元年间良民。展眼是——
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纸香墨飞词赋满江
豪杰英气大千锦亮
但是,且慢,佛境有所谓“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的暗示,大唐盛世,最盛之一就是佛法,这个真理的花环自然也套到了“唐朝”的脖胫上——
风 吹不散长恨
花 染不透乡愁
雪 映不出山河
月 圆不了古梦
难道不是么?真资格的唐人尚且无能力留住眼前盛景,别人又能怎么样呢?!白居易“长恨”一歌凄绝千古,李太白对影邀月,低头思乡割不断如江河万世浓愁;更有王之焕笔底玉门关春风难度,李商隐心头追忆惘然情……好繁华的唐朝,好富丽的唐朝。数百年间,才人倍出,指点江山,炳彪日月。文化上亦精英无计,动地感天;经济则藏珍聚宝,遍汇名物,更仆难数;加之林泉丘壑美不胜收,名士风流,夺日掩月——好不风光荣耀的唐朝。可偏又朱门之侧必有白屋,富豪门前难免饿脬,大唐盛世也出现极刺耳伤目的悲秋怨夏。奈何奈何?!我们不能责怪李杜牢骚,也不能声斥商隐多事。毕竟,浩月之上还聚微尘,骄阳体表也存黑子,他们是看得真切了,深厚了,方会慨叹人世毕竟不完美,有待继续建造“天堂”。
我们有时真弄不懂“唐朝”四人是在回归还是在逃避,是以大唐盛世作为理想天界还是以此为炼狱锻铸自身的魂魄。有人说,人世之大,美好地域仅存两块:一曰未来,因其远不可及;二曰过去,因其不堪回首。那么,以此论观,“唐朝”眼中的唐朝是未来呢还是过去呢?“唐朝”诗中歌中的那个底蕴是指向未来呢抑或指向过去呢?
唐朝诚然有超脱一切,死且不顾的精神和勇气;“不再理会尘世忧伤/抛开一切走进天堂”,问题是“天堂”在哪儿?在世纪末的每一个地方吗?似乎没有。难道说
在漆黑的夜里
在干涸的眼里
在慌乱的城里
在苍白的脸上
不,没有。唐朝不折不扣陷进了一个相当可怕的怪圈中,这个怪圈使人不停地想起荷兰大画家M?C?埃舍尔那些魔一样的画:
《上与下》:一栋楼的奇妙楼梯上,一对僧侣往上走。一对僧侣往下,最后他们走到同一点上汇合。
《瀑布》:一道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形成瀑布,瀑布又泻进水流的源头。
甚至更进一步,我们不停地想起大哲学家克尔凯戈尔那个著名的《或此或彼》的命题:你若迟疑不决,会觉得后悔;你若不迟疑不决,也会觉得后悔;无论你迟疑不决还是不迟疑不决,都会感到后悔。先生,这乃是一切哲学的概括和要义。”也许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主题往诗歌、音乐、人生、命运等诸方面延伸。事实上,唐朝早就陷入这一命题中了,以音乐也以诗歌,还以“唐朝”这个摇滚音乐组合的名字,所有这一切统统都是怪圈:像埃舍尔笔下的僧和水那样,在走在流、在冲撞、在探求、结果呢?无一例外地回到了原点,中间的过程是做了一个梦,在虚幻、昏迷、休克的状态中呆了一阵子:
来吃一口梦做的晚餐
把世界放在胃里化成血
唐朝的探求、追索、如此而已,如此而已吗?还是做梦吧,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就是飘、飘、飘……
永远没有梦的尽头
永远没有梦的尽头
飘来飘去 飘来飘去没有尽头
飘来飘去 飘来飘去没有尽头
这是“唐朝”音乐结构的主旋律,使我们不能摆脱,像可怕的梦魇缠绕我们的每个夜晚,给我们带来酣畅的醉,却也带来揪心的惧。“诗人是什么?一个不幸者,他们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烦恼,他的音调也同样变得哀惋和抽泣,不去注意他的话,这种音调很可能是令人陶醉的音乐……”
当然令人陶醉了,听——
月梦寂沉沉
银霜茫茫
玉魂飘散落
几多凄凉
独步漫长宵
风过花零
遥望月空鸣
你在何方
是孤旅的行吟诗人,还是思夫伤月的哀妻怨妇,凄惋中的“天问”,诗境中的感伤。唐朝音乐中最传统抒情的这首《月梦》不仅境界高古,旋律缓舒,韵味深浓,歌词本身已有大唐遗风,味如浓酒俨茗:
珠碎点点清
玉水河塘
鳞鳞月波去
心泉摇晃
今宵对昨夜
明空浩荡
残思追穹方
月已西往
何其绝美的乐韵、诗情、画境……似乎可以涤荡人间的忧伤,心灵的苦难。然而,克尔凯戈尔接着写:“……人们簇拥在诗人周围,对他说,‘快快为我们歌唱吧’——有人同样会说,新的苦难会折磨你的灵魂”。那么,怎么办呢?我们怎么办,唐朝又怎么办?
似乎只有沿着音乐一直深入,一直寻找下去了;“你的音调可以永葆不变,因为哭泣只会使我们苦恼,而只有音乐,音乐才是令人愉快的!”显然,唐朝像哲学家说的这样做了,在音乐中殊死一搏,哪怕成为魔鬼,哪怕“血洗万里江山”,哪怕
岁月蒸华发
宝剑依旧亮
热血洗沙场
江河回故乡
既为“唐朝”就展太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士遗风,身死何惜,生命意义不可不探求。这样,从“唐朝”强劲有力的重金属音符中我们终于感受到一种特殊的音乐况味了,这况味首先是惊心动魄,天摇地荡,电闪雷鸣的“锋烟”异美,在尖利的撕喊,密集的节奏与脱俗的旋律中,在典雅高古,骚动狂啸,俊异卓绝的歌词中,我们感受到浓郁如血如天空的蓝色如宇宙时空深厚的人类精神暴涨然后狂涌出来。或表达渲泄,或展示崇高,或低首沉思,或凄叹失落,或一夜放荡,或一朝成佛,或极至冷漠,或挥剑狂舞……“唐朝”就是这样以殉道者的豪雄苍劲,要去解冻东方民族如冰的血脉。
或许,“唐朝”的朝圣之路上藏龙卧虎,多有坎坷,他们诚心努力,跪拜在音乐的飘摇大裙之下,想借那裙为旗高扬在世纪高处,但他们的进展并不令人乐观。看他们虔诚的姿态,我们多少产生一些看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式的感觉,崇高但也不乏可笑。比如,我们会问,在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世纪末,这样狂呼乱吼,山呼海啸,到底是值得的么?是可以通过这种“声带的努力”唤醒麻木的么?似乎不太可能?“唐朝”所做,颇有孔大圣人“知其不可而为”的悲壮。这一点“唐朝”自然是意识到的,他们以令人震惊的笔触为这个世界作了素描:
灵魂从死人堆里站起
爬上了天和地
恶魔侵占晴朗天空
黑暗在地球上拥挤
太阳躲进了骚乱的云雾深处
死神降临 废墟瓦砾
暴戾张开了锋利的血牙
天崩地震 充满杀气
狂风暴雨冲打着大地
荡平了山川屋脊
邪恶喷吐熊熊火焰
疯狂吞噬精神肉体
少女和丑恶残忍的野兽在一起
羞耻贞洁
面目奇异
智慧和妖魔紧紧地抱在一起
摧毁文明 灭掉世纪
够了,可怕、残忍、凶狠、恐怖的“世纪末之梦”,俨然“末日审判”的图景。这难道是现实吗?是“唐朝”探求途中的“拦路虎”吗?我们历来只听惯繁华安定,歌舞升平的吹嘘,历来只相信大红大紫,光明前途,却不料仰首看天已是乌云密布,风雨欲来,垂目俯地也只见人心险恶,狼狗游走;想想自己,物欲归心,邪恶外泄……世纪末,这可怕的梦魇难道已与大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的1999大劫难异曲同工,要让千年万载的人类精神毁于一朝一夕么?
遥远的那个唐朝不知如何?唱歌的这个“唐朝”却感到人类精神已在卡夫卡式的“变形”中滑了一步,想要看看真实的天空,真实的大地、真实的人类,我们自身已无能为力了,向“外界”寻求新的援助吧——
给我你的眼睛
让我看看新天地
给我你的空气
让我在温馨中呼吸
这个愿望十分朴素却又十分难以满足,“唐朝”需要不断在现实面前选择,以期最后成为“天堂”中的“飞翔鸟”,做绝美的逍遥游。问题在于这个失去秩序,不讲逻辑,泯灭理性的世界给我们的选择机会几乎为零。清一色的“贞操已被野兽践踏/田园大火熊熊燃烧”的世纪末答案已没有关于“天堂”的提示,我们很难找到什么地方有天堂的痕迹了。有个朋写过一行动人而深刻的诗:“这世界无处珍藏贞洁”,有力地揭示了人类的存在态。这样一来,我们就顺理成章地陷进无所适从的命运中了。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也将向这个世界一样,没有结论,没有目的。生活着,存在着就是唯一的内容。关于这一点,“唐朝”对自己的音乐作过说明;“这张专辑不一定能被理解与接受。我们只是希望你知道,正有一群和你血脉同源的年轻人,想透过音乐,传递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挣扎,在歌声中传递渴望与梦想……”说起来也便这么简单。音乐、诗歌或无论什么艺术,有时是高尚的追求,有时也不过是一种情绪的渲泻。
世界无逻辑,因而“唐朝”的音乐也在混乱无章的漩涡中玩游戏;世界不要理性,因而“唐朝”也有意让自己的作品把各种比喻、象征泯灭。这就是音乐与世界浑然交融的契机,甚至如我的这篇文章也在一种文字的迷宫中探求出口,但是我怀疑自己能否走出这个千古不变不通的“地狱”。
按“唐朝”的自白:“唐朝乐队成立于1988年,在四年艰困的成长过程中,有无数血泪交织的故事”。用不着去调查落实,这些故事肯定是存在的;“坎坷的生命充满了血的交融”。问题是,这之后又怎么样呢?唐朝幸运地在音乐中获得了一种彻悟,在《太阳》一曲中,这种心境得到充分的表达:
多少激动 多少叹息
在生命中越来越没意义
在这种透脱的心境中,唯一相信的就是音乐,作品中那轮太阳是音乐精神的神像表述。从质问“太阳”你在哪里到发现“太阳我在这里!”从屈原“天问”式的探寻——“告诉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做什么/告诉我为什么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走到哪儿去/看苍天蓝蓝唯你独自占有/告诉我是不是真有上帝”——到终于找到一个答案——“太阳已生长在我的心底”。我们说,这是人类精神的前行进程。当一切被如此肯定地认识以后,已没有什么不可克服,不可战胜的了:
我要与你分享生活
不再扭曲懦弱的神经
我不相信自杀会解决
我已厌倦这昏天黑地
完全可以分享了,这是一种超越激情的认识。生活、命运本身存在着,我们的目的只是去“过日子”,去存在,当然也就不必要再去作无望的鱼死网破之争。我们已可以象唐朝时代的普通人一样——
我要向你展示力量
不再埋藏真实的自己
多情的自卑已不存在
表现的欲望不再窒息
想现在已习惯暴露自己
释放我的情绪
我要走进飘缈的月光
感受那精神与未来的生机
陶渊明式的真实出现在唐朝卓绝的追求中,似乎,这是一个无寒热无爱恨无苦乐的世界。狂热逐渐变得抒情、轻柔、渲泻后的安谧、宁静。置身超然“天堂”看背后的曲折路径,然后又回归绝对的音符:“你在身旁”,有如万古相觅的知音在身旁,弦声裂帛,世界嗄然进入空灵法界——
江河回故乡……
1993年4月于初稿南涧白屋
1998年10月修改于大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