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敬仰诗歌  礼拜自然

(2008-04-26 01:16:22)
标签:

诗歌

自然

文化

http://www.sjjia.com/shoujitupian/downfileq/rwf/49f632252rwfyhq.jpg 礼拜自然" TITLE="敬仰诗歌  礼拜自然" />

敬仰诗歌  礼拜自然

 董桄福/文

 

 

提要:本文论述了自然、人、诗这三者的关系。人是诗者,又是歌者,人进入诗歌而成为自然的创造者,一跃上升到母体的位置,诗人作为一种中介价值存在,其伟大之出在于架设了二者之间的桥梁。自然与诗歌,有如人的正面和背面,我们很难说清楚哪一方面才是人的本质。

关键词:诗歌    自然

 

诗歌与自然:母子互体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根本用不着猜测,自混沌初分那天起,“自然”就作为宇宙意志的一份神物存在于大地上了,并且历尽沧桑留了下来,朝亘古的极限延长着。由此说来,自然是母,自然的母体里孕育了诗歌,直到有一天,从莽莽原始森林,浩浩汪洋大海中喷薄出人,喷薄出性灵之光,诗歌才借人类的伢伢学语得以表达,得以大白于天下。从此有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低吟,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浅唱,并且还有了诗歌巨子荷马的雄吟。也就从那缕光线开始,自然改变了冷漠严酷的永恒态,开始变得富含性灵。诗中的“鸠”、“柳”、“雨雪”都是被涂上人的斑烂色彩。也就是说,绝对的自然已经消隐,自从诗歌的步履踏上这块大地,云是为人而流浪的,路是为人而延长的,花是为人而怒放的,月是为人而晶莹的。人是诗者,又是歌者,人突然地进入诗歌而成为自然的创建者和表达者,一跃上升到母体的位置。

这是自然的幸运,也是诗歌的福份,诗人作为一种中介价值的存在,伟大之处在于架设了二者之间的桥梁。诗歌发展到二十世纪末,没有一个毛孔里不充满自然的细胞,自然发展到地球的这个“而立之年”,同样在全身打满了诗歌的印记。

    任何“单独”都不可能存在了。诗歌与自然已经互为母子,或者说母子互体。无论是李太白的举杯邀明月,还是叶芝把生与爱的挚望投射到如诗如画的茵纳斯弗利岛;也无论郑愁予怎样建构“阳光是蓝的、海风是绿的”“小小的岛”,抑或余光中先生挥笔绘那湾饱含“乡愁”的“海峡”……所有这些“自然之物”,其实就是通过人所表达的“诗歌本身”。自然里面的一切都是脱俗的,诗歌里的一切也毫不例外地超尘出世。

如此观之,我们很快发现,自然与诗歌有如人的正面和背面,我们很难说哪一面才是人的本质。我们看到的是谐和的一体。

 

筑居:永恒的诗歌之路

    孩子的兴趣是堆积木房子,诗人的工作却是用语言文字“筑居”。诗歌本身是一大居所,供人类的灵光和自然的神祗共室而在。我们可以由此猜想到“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论述,他独具的慧眼早已洞察诗歌本真的实在。在他看来,人类在地球上的原初存在方式就是栖居、筑居。这些词当然超然于普通的建房盖屋之上,蕴含有珍爱、保护、操劳、种植种种,甚至还可以旁涉滋生繁育的种种。而所有这些,又都与天、地、人、神四者“全息”为一个诗意的整体。这个整体的最终建成就是诗人所刻意努力的,这很像是回归自然的过程,因为最初的自然就是作为一个“场所”而存在的。但由于灵性的渗入,单纯命定为“回归”是不确切的了,这更是一种创建,是具非凡气魄的“筑居”。比如“命名”,诗人的工作之一是取代上帝给万物——自然——命名,这并不是一椿轻而易举的事情,每一次命名都是在为自然本身“筑居”定位。如果取消诗人,这个自然浑然一团,其存在将是不可想象的。也有如海德格尔所云:“惟有人存在。高山是有的,但它不存在。树木是有的,但它不存在。马是有的,但它不存在。天使是有的,但它不存在。上帝是有的,但它不存在”。这里的高山、树木、马、天使、上帝就是自然,它们是“有的”,但“不存在”。这就是说,在人命名以前,用诗意之汁浸染他们以前,它们根本就是虚无、空洞,就像梦。惟有诗意表达者的人能改变这一切,这里的“人”就是“天”“地”“人”“神”四体的“全息元”,基本质是“诗意的存在”;“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这种存在物是通过存在的无遮蔽状态的内在性,从存在出发,在存在之中标志出来的”。人能使“有”但“不存在”的自然通过“命名”这种奇特的富含诗韵的方式显现出来。

    比如荷尔德林之于“海岱山”,徐志摩之于“康桥”,戴望舒之于“雨巷”,这些景物如果也能构成自然,那已经是经过诗歌洗礼的自然。在荷氏礼赞“海岱山”以前,这山是“有的”,但“不存在”,同样地“康桥”“雨巷”也是“有”的,但“不存在”。直到诗人用心力为之“筑居”定位,它们才实在起来。就像台湾诗人杨牧先生在《十二星象练习曲》中写“处女座”的那首短诗:“或者把你上午多露水的花留给我”。露水和花都是自然物,它们是“有”的,但又不可能“留给我”,诗人只好用诗歌为其框定一个可以永恒也可以“留给我”的场所,也就是为自然物“筑”一个“居”,为自身的性灵也“筑”一个“居”。这就是那命名为“处女座”的星象。如海德格尔的启示,诗人的“珍爱,保护、操劳”之情都是明显的、炽热的。

至此,我们已经明白,诗歌的永恒价值就在于精创一个高于上帝初创的“原始自然”的“本真自然”,并且不停地为无法安妥的灵魂也能终生做个归乡的游子。为了摆脱这种尴尬困境,诗人们早就关注并且深思“居”的意义。大诗人里尔克就曾在一封致友人书中提及自己的“思索成果”——

在我们的先辈眼中,一幢“房屋”,一口“井”,一座熟悉的塔尖,甚至连他们自己的衣服和长袍都依然散发着无穷的意味,都与他们亲密贴心——他们所发现的一切几乎都是固有人性的容器,一切都丰盛着他们的人性的蕴含。

“容器”这个比喻是最形象的,也是最本质的。自然是一个客观的“容器”,诗歌却要在这个“客观”上添砖加瓦,注入终极的、灵性的蕴含。可以见出,“筑居”是永久不休歇的诗歌之路了。如果对这点视而不见,诗歌一定是僵死的,自然也只能作为人类生于斯埋于斯的墓地而已,那可真要应了里尔克大师的诗了:

谁这时没有房屋  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  就永远孤独

但是人向往看悲剧的极限,而那里是欢乐的,宽敞而且巨大。

那里有一位仁和慈慧的自然母亲哼着神界诗韵浓郁的歌谣。

 

超拔:自然的终极

    自然是严肃的,自然是严峻的,自然是神圣的……但是,惟有接受过诗歌的清韵濯洗的自然才能“超拔”。

因为,客观意义上的“自然”有明显的层次。或冷酷,或枯败、或繁茂,或丰饶……这一切都“有”,却低俗得厉害,比如五谷,那是“自然物”的一种,“自然”的一部分,但缺少诗境未经超拔的“五谷”不过是人们用来每天塞到脸上的一个洞里的东西而已,毫无神圣感可言。所幸自然与诗人交臂却不过,纪德把这一切上升为“人间的食粮”,海子上升为“麦子”,自然的形象从此有了质的更置。即便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台湾诗人商禽先生也“诗”它——

记忆中你淡淡的花是浅浅的笑
失去的日子在你叶叶的飘堕中升高

外太空中寻不着你颀长的枝柯
同温层间你疏落的果实一定白而且冷

 

这只不过是树而已,是“客在”的“自然”,没有超拔前的我们见多了,或修长卓立,或旁逸抖出,这些树都是“有”的,但直到诗人把诗意的焦距对准“它”,我们才感悟到它的花居然有“浅浅的笑”,“叶叶在飘堕中升高”,也才因之而发现那果实的“白而且冷”。这次定位使“树”开始升华,有如陶潜的“菊”,李白的“酒”,林逋的“梅”,曹雪芹的“大观圆”,这些浅层次的自然物因诗歌的介入瞬间变得深厚,开始有“天地人神”四大内蕴。这个境界中的“树”是灵慧的,“自然”自然也是灵慧的。看一树已能领略大千万有,我们在一个高阔的视野内品诗意的醇香,没有了冷暖、没有了苦辣。“如鱼相忘于江湖”,但又同置一水,世界上所有的水都会重逢。我们可以通过诗歌达自然的这层境界,这也正是自然的超拔之力所在。雨不是雨不仅是雨而且是雨是一场真雨,山不是山又是少年时的山仅是山又不完全是山只可能是少年时的山……

这就是真自然、大自然,超拔而终极的自然。

 

艰卓朝圣:坦途到达

    无论是走向诗歌还是投入自然,这次朝圣之旅都是艰辛的。

从理想的层面上看,诗歌和自然应该形成最和谐的统一。但事情往往并不是如此简单。屈原的“自然”场所毕竟不是诗境中“香草美人”的场所,曹雪芹也只能承认与“红搂”有誓不能两在的冲突。诗歌是圣的,本该敬仰,自然是神的,也应该礼拜,而惟有人平凡通俗,要想学但丁式的升华,我们也得皱起眉头,历那番地狱炼狱。

大诗人们爱写:“我承认我已历尽沧桑”,而古印度的诗哲亦早就在诗篇中昭示:“此人见过万物,历尽数劫,通晓一切”,这就是向诗歌本真自然的艰卓朝圣。只有尝过凄风苦雨,我们才能悟到词语中的茂林修竹是卓美的,采菊篱下,对月窗前的诗境是澄明的。

    大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帕特莫斯》,诗中有这样几行:

神在咫尺,又难以企及。

当使者过于雄浑,

危机反倒潜伏。

这正是诗歌与自然之间那若即若离似即似离不即不离的恍惚态。如果我们能在这一混沌中脱身而出,解铃于不需系铃之处,也许就有坦途达于“诗歌”“自然”的血脉。

那是什么样的境界——

自然是诗歌的,值得我们礼拜;

诗歌是自然的,值得我们敬仰。

我们在其外又处其内,面对“天地人神”的 “自然”,“据梧冥坐,湛怀息机”,顿入诗歌雅境,“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况周颐),得瞻圣光,得览浩宇,做绝顶之人。”

这就是诗意“筑居”,“栖居“的终极了。当此之际,我们愿意成为心灵的独语,体悟这块大地上的无边秀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