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过眼

(2007-09-08 18:18:49)
标签:

人文/历史

生活

阅读

《生活》杂志

分类: 书人书事
《生活》过眼 
《生活》过眼《生活》过眼

《生活》过眼

 

董桄福/

 

就我的阅读视野所及,这也许是中国最大的杂志了,这“大”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开本大,A三幅面,每期将近200码,拿在手上几乎有一斤,力气小的读者阅读都是一个障碍;

二是价钱大,每期杂志定价50元,算得上是国内价格比较高的了;

三是气魄大,每期都有一个大主题,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以倡导和追寻国家精神为使命”。

仅就这三个大,已经可以吸引爱书人看看啦。

 

我最早知道《生活》杂志是我的学生兼朋友施袁喜在遥远的“南北网聊”——南者我在之云南,北者北京,袁喜在北京——中提及。当时有一个叫邹波的记者写了一篇与云南诗人有关的文章,其中提到我当时创办的第一部落诗刊创办的情况,还采访了其中几个诗人。据说,这篇文章后来就刊登在这本《生活》杂志的创刊号上。可惜,直到现在也没有机缘看到这本创刊号。但是,这个名字和这种“大”就在印象中有了一个痕迹。

 

后来经常在网上淘书,偶有一次,就买了一本20065月号,主题《持灯的使者》,从那时认识了《生活》。也知道了这本刊物与美国的同名《生活》有很多理念血缘。

我了解一些美国时代集团下属《生活》杂志的情况。1936年,亨利·卢斯创办了伟大的《时代》和《生活》杂志,并为其新创刊的一份杂志撰写了发刊词。这位一生都在歌唱美国精神的出版人在发刊词中写道: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击伟大事件;去看穷人的面孔与骄傲的人的姿态;去看奇异的东西——机器、军队、群众、丛林里和月球上的阴影;去看人的作品——他的画、高塔和新发现;去看数千里外的世界,藏在墙后与房间里的人和事物、难以接近的危险情景;男人所爱的女人和许多小孩;去看并享受看的乐趣;去看并且感动;去看并且接受教导。

遗憾的是,几经周折,这本刊物遭遇了不少的困难。今年326日,美国著名杂志《生活》已经宣布停刊。这次停刊已经是《生活》杂志自1936年创刊以来的第三次停刊了。

《生活》过眼(已经停刊的美国《生活》)

 

    美国时代集团3月26日发表声明称:将把《生活》杂志搬到网络上继续发展。而停刊的原因则是:“随着报纸业的衰落以及对报纸增刊分类广告的预测,已不足以保证周刊《生活》在未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生活》杂志最后一期出版于4月20日。此后《生活》杂志将把其所收藏的1000万张图片都放到互联网上继续发展。

    眼下,中国也有了一份《生活》,依然借鉴同样的理念,“在履行亨利·卢斯对他的《生活》杂志的期待”的同时,倡导“生命的教育”,正是《生活》杂志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这是出品人邵忠先生的原话。

    为了这个“生命的教育”,就在网上搜罗过刊(抱歉得很,在边陲云南,要第一时间得到刊物不太容易,只好借助网络啦,好在,生命教育主题似乎与“及时阅读”关系也不大,能读到就算不错了)。幸运的找到十期,但是,似乎“生活”就是这样的,惊喜总是与麻烦同在,这十本厚厚的杂志通过物流公司,花费一周时间到达昆明,然后通知我到20公里以外的提货处去提,虽然过刊价格低,20元一本,加上这样的来回折腾,似乎早已超过原价啦!

    一箱书提在手上分量实在不轻,里面的内容要有同样的分量才好。

    大刊物有大气象,但是大刊物也有大麻烦。如此大的开本,很有气度,看得出编者的胸襟,遗憾我作为读者就觉得真的很麻烦,不找一个宽敞的地方是不可能阅读的,平时还喜欢躺着阅读,看《生活》也就不可能啦。杂志摊开来几乎就等于小被子了。嘿!

    不过,内容不错。很多文章都充满人文精神,“杂志中也充满了对人、事物、人的作品和陌生世界的描述”。

    就像“生活”本身一样,从设计,版式,各种别册,甚至是广告页码都不断的创造“陌生”效果。不时的就“夹带”着谭盾的音乐光碟,精致的刊物袋……如此等等,在主题之余,增加了不少阅读的乐趣。

    阅读本来就是冒险,“生活”更是。

    阅读《生活》杂志似乎也是。

    这本大刊物每期基本上设定“心天地人真善美诗礼乐”几大版块,每块田地里几乎都有一到两种美好的“粮食”,也算是可以慰劳阅读的好奇和求知。

    最重要的,让人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以往的怀念。

    在“生活”中翻阅《生活》,未必看得仔细认真,但是,有这样一本“异化”到很熟悉的杂志在手,加上一杯茶,也算是周末快事!

    现在想的是,当美国如此悠久的《生活》都“过完”了的时候,这本在中国开始才两年左右生命历程的《生活》杂志能否活得长久一点。

    毕竟,“生活”不是一时之间的事情。

    要尽可能超越时间的打磨,淘汰才真正能够算是为“生命的教育”上了可以流传的一课。

    以此祝福,并期待。

    我想,我愿意继续做“生活”中《生活》杂志的一个读者!

 

                                           2007年9月8日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