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语文”教育(下)

(2005-12-19 02:55:33)
分类: 影片影评

 

“大语文”教育(下)

 

l         董桄福

 

大语文实践:第一步举步维艰

 

“大语文”理论提出来了,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式的构架,但这一理论肯定会对于思考的教师们和善于学习的学生们有一些启发。尤其是那些语文教学道路上的奋然探索者。

这些人是理论的依靠、笔者的这一粗浅想法也正是为前行者呐喊助威的。

谁都清楚,在中国,一切事情要有所突破是多么艰难:屈子被黜官流放苏轼也遭此一劫。“学士一肚子不合适宜”自然多被痛恨。“六君子”喋血,更有改革中如泣如诉的悲歌。教育上的探索也不例外,当代有成就的教育改革家没有谁不被唾骂过,被嫉妒过,被否定过。“枪打出头鸟”不仅只是一句俗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含着血泪的控诉。大胆识、大气魄如《语文报》开办《七彩月末》,拓广学生视野,是典型的“大语文”开路先锋了。但笔者倾耳听处,咂嘴磨牙者并不乏人:“什么歌星、影星,什么大潮,大浪,根本就是要搞乱学生的思想嘛”。真是“道学家读《红楼梦》只见淫邪”了,以自己的“滴水”去咒别人的“涌泉”,何其不自量力哉?!

说到此,笔者有一个敢于闯“大语文教育”禁区的朋友有《相煎何太急》一文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可以现身说法。

朋友本着“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的教改原则,在教学上施全身解数,无奈有功者很难在“知识分子群”中称臣。反遭恶言迫害:“爱出风头”是最普通的评价。学生养成爱读书看报摘录的习惯,却又被讽刺为“小说班级”。学生讲普通话被老师指责为“丢故乡的脸”。某老师干脆说:“我都什么也不干,你刚出校门,乳臭未干,‘草’什么?”等等等等的“观感”如斩首利剑,使朋友痛苦不跌,继而消沉直至昂首,发出“我辈安之若泰,管他相煎太急”的自慰之语。

这种种阻力、颇有势头,“大语文”实践,第一步举步维艰。

笔者此问,算作鲁迅先生《呐喊》式的一点心愿罢:“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殚于前驱”。至于笔者的一点粗陋实践,下文略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以朴石引宝玉。

“社会一大课堂,课堂一小社会”,这简简单单的十二字是“大语文教育”得以提出的保证。如能以“爱”“尊重”,“思考”,“创造”作为粘合剂,那么无论怎样零散的社会也可以“团结”,无论多么复杂的课堂也可以“和睦”。作为“人”施于“人”的教育当然要采取这一态度。笔者这样采取了。

大学者培根有一句话:“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这正好可以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一生箴言,知道学习的价值和责任。笔者把这灌输给学生了。

卢梭说过一句话:“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这又可以使教育者明确教育目标。作为语文教育,既然被认为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那么这一点尤其应该被实施“大语文教育”的人理解。笔者尽力深入地去理然后照着去做。

“爱是教育的生命,能力是教育的终极”,笔者在“大语文”实践中提出这个原则实施语文教育。制定十八字“班魂”:为人“真诚、坦荡、活泼”,“办学”“严谨、进取、执着”,处世“团结、互助、友爱”。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用心,谱写“班歌”,“绘制”,“班旗”,“班徽”,设计建立“班志”办黑板报〈天地〉,办手抄报〈月亮城〉,撰格言,写日记、做摘录。美化教室、宿舍,创设学习“情景”,美化“语言”,上讲台说社会……等等等等。意在让学生形成“用心”,“随机”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法,以利明天走入大社会时运用自如。

特别地,“大语文教育”应该注意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这个“兴趣”,笔者制定了全国绝无仅有的班级“学习节”,搞讲座、朗诵,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留心发生的一切”。在迁移默化中灌输了“大语文”观点。

以上介绍挂一漏万,又多是得益于前驱者的启迪。笔者非先进人物,不是高级教师,在此奢谈必可能贻笑天下。不过,既思索了“大语文”也便提点实例,佐证而已。就此打住这部分,只愿今后从前驱身上学更多的东西,充实自己。

 

 

附:“大语文”考试简说

 

常理,考试属于成绩测定的一种手段,但目前的“考试”已成很多教育者学习者的“目的”。考试过程也越来越繁琐。虽然此环节应排除在学习之外,但偏偏成了“指挥”,张牙舞爪,大显神威。林语堂先生五六十年前就说过“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的弊端,但这种情况发展得更可怕了。故此附加一笔。

“大语文”考试应大幅度改革目前流行的体制。“化繁为简,化狭为广”。题型的繁琐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天性,题目的偏狭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导致“教室之外无世界,教材之外无书本”的井蛙性情,夜郎本性。

依笔者,“大语文”考试只求两点,不缠其余。一曰“吃得进去”,二曰“吐得出来”。前者是阅读分析、理解、评价的形象说法,后者是写作的幽默表达。至于基础,平时随练随教,如笔者进行的各种朗诵、演讲、普通话口语问答、智力竞技等。甚至可以模仿些公司、电影学院的招考办法。既拓展视野,亦对学生今后走向大社会做好了准备、实是无一害而有百益。一旦重头测试,则又在“简”在“广”的原则下充分考察“大语文”学习者的胸襟。

如此,方可在“死记硬背”“有识无能”的偏狭中拓开广阔天地。

“大语文”不为了应考,是为应用,建设未来世界。

 

                            1993年6月24日  原载《语文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