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影片影评 |
“大语文”教育(中)
l
随机学习法:大语文教育的构架
不过,难也得做。越是难越该想尽千方百计,探索突破难关的办法。
幸好,难并不表示没有突破口。经过几年的摸索,思前想后,看上望下,终于在偶然体悟到了“大语文教育”的一些真相。“大语文”当然要求“大”求“广”,求“宽”求“泛”。阅读上懂运筹帷幄之术,作文上通下笔如神之妙,尚可听万物天籁于闹市,还可开口展张仪苏秦之才。
有善心如学法佛徒,有恒心如穿石滴水;大肚容天下万物,大志登万仞群山。
“大语文”首先要求学者做真正的“有心人”。首先见“心”明“性”。
有心于何处?细研“语文教学大纲”,看似复杂,却也简单。语文一道,听说读写,“四大天王”。各各精研,可发现其中规律。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语文四重头板块亦须
分析“听说读写”四要义,“听”者,有耳朵的人都会;“说”者,除哑子之外亦应该全部可以胜任;“读”只要识几个字——并且愿意开尊口;“写”也只要进了小学,启蒙之后,有些想法,就一定能下笔,并可以层层登堂,步步入室。“听说”两道,我们都已有相当基础,自降生伊始,父母的金玉良言历历在耳,没齿不忘,以后是呀呀学语,从“妈”到“爸”,从“狗”到“猫”,步步踏实,句句可靠,可谓“基础大好”。如果父母稍有指导能力,从小施教,何愁听不来,讲不清。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稍知此法,亦可浇灌适时,丰饶在望,即便只有中学教师重视其“听说”的开化,其实也为时未晚。再培养学生成有心人,倾耳一听,必寻真义,随口一说,定重辞章。还有什么艰难未能突破?!
俗语说:重复是学习之母。按照心理学、生理学原理,要记住东西就需要对大脑进行多次刺激。试问,学生们每天听着多少话,说着多少话,重复不少了吧?但所学到的仍不多,何故?没有用“心”罢了。教师未教会他/她思考,观察,只想一味注入现成的知识。结果学生变得麻木,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以此来学习语文,自然是难以学好的。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带上一颗心,做个真正的“有心人”,随处听,随处看,随处用心尽意,一门小小的“语文”,有何难灾?
至于“读”,也遵了这一规律,“有心”地“读”,所见皆展卷一览,最少也“随便翻翻”。作为“语文”,无时无处不在。教材是“语文”,报刊杂志是“语文”,电视电影是“语文”,通知、假条、书信、海报是“语文”,一则广告是“语文”,一个招牌是“语文”一幅画里包含“语文”,一首歌隐藏着“语文”……“语文”之广,不可尽述,“语文”之大,难以穷举。故此,笔者提出一下“大语文”概念:一切包含听说读写有接受和输出两大过程的现实存在就是“大语文”。这种突破书本,超越教室,进入大社会语文态的教育就是“大语文教育”。
事实上,我们无时不处在“写”的环境中,教室里的一幅字是“写”,黑板上的一个通知是“写”,课本是“写”,无处不在的报刊是“写”。可惜教师太粗心了,居然忘了告诉学生这些话;学生更粗心,读了一百篇消息还不知道消息是什么?写更不提了。按常理,人们应该了解那些他们自己做过的事。但在语文学习上,这一条确乎不适用,学生只管读,认不得思考,不知道模仿,更无能力创造……读书嘛,读书而已,泛泛读去,无罪过也无收获。天天收到信,但写不好一个标准信封;天天请假,写不好一个标准的请假条……悲哉!“语文”范围小得可以步丈,死盯课本,死抠大纲,死应付考试!如何得能力哉!
如此,笔者发现最关键的学语文方式是做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话虽俗,却是真理。考过时事政治的人记得拼命搜寻报刊上一个人名,一个地名,或某个时间的一幕吧。谁如果在“语文”上也这样搜奇猎怪,寻旧觅新。偶遇难字,查于字典;再遇难词,问于恩师。时时学习,处处学习,语文怎会不好。
据上面的分析,笔者深思熟虑后提出“大语文”学习一法,着落在“随机”二字。随机缘,随机会、随机巧、随机抠、随机锋、……都可以,实质是“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可以得到,得“大语文”学习之道。
仔细分说,“随机”二字可列出五项内容,当教师学生都成为有心人后“随机”一法可灌入心田了。
“随机”者,随眼也、随耳也、随口也,随手也、随心也。
随眼一看皆是“语文”:深远的蓝天、广袤的大地、浩瀚的海洋;太阳、星星、月亮、山、水风雨雪、花草鸟虫鱼……一切的一切,皆有颜色有形状有大小有高低。看了就明白,就豁然开朗,就柳暗花明。口语讲,“吃惯见惯”,这“见”就是“看”语文学习中有一个明显现象,从能力上测定,大城市的小学生相当于农村初中甚至高中的水平。如写作文,山区学子往往文笔枯涩,除了放牛割草外无话可说,因为他/她没“看”过,城市孩子忽而电影,更有花花绿绿大千世界,自然写起来话多。
随耳一听皆是“语文”。东林党人对联有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谓说尽“听”之奥妙。雷鸣为声,鸟唱为乐,人语为歌;在山间石上、月下风前可“听”天籁,在热街闹市,厅外店内,可“听”世情;更有“车辚辚,马萧萧”:还有教师在朝在“野”讲得昏天黑地,唾沫横飞。入教室有华彩辞章,到野外有随言便语……尚有收音机里说,广播里讲……凡世间万物,发声可“听”者不可尽数。学者若为有“耳”之人,何愁“听”不会。
随口一说皆是“语文”。或阅读散章佳文,或朗诵绝代华篇;或演讲、或辩论、或大唱赞语,或乱发牢骚;或睹夕阳吟断肠诗,或遇故知讲知心话;或见面“你好你好”,或分手“再会再会”;或“吃过没有?”或“怎么没睡”既为文雅“君子”,动口时间自然不会少。加之他说,她说……卖糖的还随口说甜,卖醋的怎会不讲醋酸。有一人说,有百人语,不愁没有说的机会。再者任何一句话,无论是总统高论,抑或布衣口碑,都求通畅,练达,表情达意,肯定得遵守语法。细说细听之后怎可能还对“说”之一道疏如陌侣。常言讲“吹惯的嘴,跑惯的腿”。“嘴巴子”是练出来的。随口一说而又用心去说则“语文”之“语”可达化境。
随手一做皆是“语文”。这一条确乎重要异常,“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时代早已成昨日大梦。学数学,要大量“动手解题”;学理化有很多“动手”实验,学生物则或解剖麻雀,或摘叶折花……学语文也不能例外,要做。随时动手。写日记,作摘录发感慨,抒内情……要动手;或布置一下教室,或打扫一下宿舍,再美化一下校园。校外独行,遇挑柴人帮上点小忙,遇落水者奋力一救;遇有人问路,有条有理的介绍一下,或领其到位;遇人求写信欣然命笔。一旦动手了,实践经验就有了,知识化为引动变成能力了。语文水平自然提高。
“随机”学习法的中心点是这最后一项“随心”。前面四者皆要以此为基础,或者以此为归宿。当然,“随心”不能误解。“随心”不是“无心”,也不是“死心”。“无心”则对万物漠然冷视,学不可成;“死心”。却太过执着呆板,抹杀灵性。“随心”要求“随”就是“顺其自然”,还要有“心”。做到孕强烈的兴趣于看似平静之中。潇洒学来,不以学为苦,反得其中乐。让学习像呼吸一样成为生命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没有人觉得呼吸太苦吧:自然吸来,自然呼去,轻轻松松,在有意无意间得天地精灵,生命顿感舒泰。在“语文”学习上亦仿此法,用心悟真谛,无意得神髓。偶读一诗半词,咀嚼,品味、体悟。悟到妙处,笑容浮上脸,心领神会之状。如此学去,不急不燥,款款踏步,不日可达语文深宫大院。领略佳味,还得高分,尚有能力。
“随心”有此良效,岂可置之不理?!
当然了,学“大语文”要达到“随机”并不容易,这个“机”字就还有一层“机关”的意思,其中也还有一些陷阱,需要揭开云雾方能见青天蔚蓝。
“语文”说到底不过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运用的学问罢了。读书为理解,独语则愉情,交谈是用来沟通。想听必要有人说,说了应该有人听。实质上语文像一个环境中的精神密码。笔者估且把这个密码命名为“大语文情景”。
学“语文”的关键是“情景”,尤其是“大语文情景”。
教室是基础“情景”,推而广之、宿舍、食堂,学生经常留连的田边地脚,街头巷尾也是“情景”,家庭是一个重要“情景”社会是更大的不可忽视的“情景”。很多人专心在教室里读课本,但在这个有限的天地中学到语文知识其实是很少的。学语文有成者的共同经验就是不可能从教室里,从有限的课本上学到多少知识,作家、艺术家、诗人是最典型的例证。李白自然苦读过诗书,但其飘逸风范来自十年天下漫旅。卡夫卡说:“反思教育,我必须说它在某些方面对我危害不浅”。按学校传统的,禁锢的,打杀天性的教育,卡夫卡断乎不能成为反叛传统的“现代派文学之父”,但他成了,是在大社会,也就是“大语文情景”中的几年磨练造成的。再说诗人,诗人是一种特殊、奇妙的人。但我们中国的学校没有哪一所是培养诗人的。诗自然要讲,从《诗经》到《大堰河——我的保姆》,不过任何写作训练都排斥诗歌。考试的人会要求:“请写成除诗歌外的任何文体”,话很恭敬,但内中有一种让人不敢恭敬的东西。尽管如此人放言全国,我们仍有庞大无匹的诗人队伍。并不因为学校排斥而使诗坛后继乏人。这些人中、中学生诗人不在少数。课堂上不受欢迎而且十分难写的诗歌中学生也能写好,写出水平,这说明什么?
这一切知识,性灵都得自“大语文情景”。社会上有诗人,生活中有诗意,广播报纸上有诗歌,学生们利用了这个“情景”。从留心而关心,继而用心,一写成了诗人。
其它知识呢?恐怕也是这样的接收途径。
所有的语言学习都应该有“情景”,利用现有“情景”,创设新的“情景”,谁都能学好语文。
举例说,如果要让学生讲普通话,就应该创设“普通话情景”,教室里人人要求讲,学生到教室自然就会去训练,校园里也作各种宣传形成风气,学生自然也会憋出一句两句不等。长此坚持,就会大有长进。否则,教师传授一百种“秘诀”也等于零。
简短的说,“大语文情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这个“情景”中“随机”学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然、轻松、愉悦,学习上将“事半功倍”。
“随机”不是“无机”,也不是“有机”,是“玄机”“天机”。有语云:“天机不可泄露”,但“天机可去探求”。
一点即通之后,“随机”一词将博大而透彻。学起语文来自然可达融会贯通之境。或“行于实”,或一切悉归“自然”,“大道泛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