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柴顺利登机暴露安检大隐患
(2014-11-04 23:11:46)——中联航航班旅客吸烟事件背后的安全之失
新华网 北京9月1日新媒体专电 (记者王衡 汤阳 樊曦 吴光于)
一个小火源或可致机毁人亡!
8月30日晚,成都至北京KN5216航班一名旅客违反禁令在航班上吸烟,空中安全员对其没收了香烟、火柴。后该航班因天气原因备降太原,机场等待期间,另一旅客又被发现在舱门口客梯车上吸烟,乘务员将其制止发现,用于点烟的火源又是火柴。
无论禁火还是禁烟,均是出于安全考虑,这方面已有惨痛的教训。2002年发生的大连空难,飞机坠海导致112人死亡。根据媒体报道,事后调查发现,坠机原因是一名乘客在飞机尾部纵火。
禁止在机舱内吸烟,是世界民航界早已有之的规定。我国民航管理部门还从2008年4月7日起规定,禁止包括火柴、打火机在内的火种带上飞机。这一禁火令至今有效。
西北一家航空公司有关人员介绍,机舱起火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即便是小火,也容易引起乘客恐慌、机舱内设备失灵,威胁飞行安全。一旦引发大火,则机毁人亡。此外,在封闭环境中吸烟,还会污染空气。
一根火柴让航空安检形同虚设!
民航安全大于天。但小小火柴却为何能通过层层安检?有业内人士透露,机场安检是第一道关口,但火柴检测难度较大,需要安检人员非常细心,而且比较耗时,当遇到客流高峰时,就有可能松懈。
我国西部一家民航机场安检部门负责人介绍,现有安检设备对金属和液体十分敏感,所以打火机很容易检测出来,火柴则因其材质的特殊性,不容易检测到,“但这并不是说查不出来,认真的话,应该是能检查出的。”
但据一名机场公安人员介绍,一般的安检设备是检查不出火柴的,只有专门的爆炸物检测仪器才能查出,但由于费时费力,目前爆炸物检测只是进行抽检,一般在发现可疑物品后检测,还不能做到对每名乘客、每件物品进行检测。
一根火柴暴露出航空安全大隐患。有关民航安全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机场安检措施不可谓不严格,这也符合世界航空业安全标准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但此次发生旅客吸烟事件,说明部分航空安检部门和旅客的安全意识十分淡薄。火柴虽小,却事关飞行器和乘客安危,在世界范围内恐怖威胁日益加重的今天,这一巨大漏洞必须尽快填补。
民航安全必须零容忍,安全闸门要关紧!
如果火柴已经通过安检、进入飞机后,又该如何处理?我国西北一家航空公司有关人员介绍:发现后应立即没收,同时检查其他旅客是否携带,对于拒不听劝的旅客应采取强制措施。“这次旅客吸烟事件中,如果说第一次吸烟具有偶然性的话,那么发生第二次就实在不应该,第一次处理不力,才导致又发生吸烟行为。”国航西南分公司一名机长说,目前民航总局和航空公司对吸烟行为是否造成了对飞行的干扰存在一定争议,现实中,机长对航空器上的人员和财产有最高控制权和指挥权,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飞机是否继续起飞或清仓进行安检,“但往往航空公司考虑到成本和效益,大都采取大事化小的处理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旅客抽烟行为的纵容。”
民航安全必须零容忍。航空法专业律师刁伟民说,机场和航空公司都要从这一事件中汲取教训,既要进一步加强航空安全宣传,提高旅客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强化安检部门责任意识,完善检测手段,把好每一道安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