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生活
(2024-06-08 13:43:07)
有意思的生活
车纯滨
1919年8月,胡适应新创办的《新生活》周刊之邀请,写了一篇题目就叫《新生活》的短文。
文章开头就说,“那样的生活可以叫做新生活呢?
我想来想去,只有一句话。新生活就是有意思的生活。
你听了,必定要问我,有意思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呢?”
接着,胡适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因喝醉酒而吵嘴、打架以及打牌、输钱等具体的事例说起,说这是回答不出“为什么这么做”的事,是没有意思的“糊涂生活”。而回答的出“为什么这么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也就是“新生活”。
这是胡适的文章中流传最广的篇章之一。就是倡导人们要过“有意思的生活”。
当然,“有意思的生活”与“有意义的生活”,两者内涵是有区别的。或许,很多人都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更高尚,更值得推崇。鄙人才疏学浅,做不了二者的优劣对比,只是觉得过“有意思的生活”,不就挺好的吗!
“有意思的生活”除了能回答“为什么这么做”以外,还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
曾看到过这样的文字,大意是,职业与兴趣相一致的人是幸运的。职业与兴趣相一致,也就是想做的、喜欢做的事,与正在做的事是一致的,那确实是很幸运的啊!实际生活中,这样幸运的人除了写字画画的艺术家,写文章的专业作家等等,真是少之又少。
且不说基层的芸芸众生——建筑工人喜欢搬砖吗?农民伯伯喜欢“汗滴禾下土”吗?就是职场的白领们,他们喜欢每天伏在电脑前查资料、写文案吗?
退而求其次,有一份相对喜欢的工作就很好了。
现在想来,在可以选择的职业中,我更喜欢做一名大学老师。1982年大学毕业,我本来是有机会进入一所高校的。哎,由于总想要回家乡等等原因,我放弃了,也就失去了当教授的机会。
我有一位中学同学朱培森,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师范院校毕业后就当了老师,几年之后,就担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在此岗位上一直工作到退休。他极喜欢读书,大半生都在读书、写作,都在传道受业解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有意思的生活,可谓幸运也。
是不是可以说,退休之后,就是到了“幸运”的年龄?退休之后,几乎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过“有意思的生活”了。
当然,绝大多数人退休之前也是在过“有意思的生活”,只是,不一定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罢了。
自从有了微信,在微信朋友圈和群聊群里,经常看到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纷纷登场亮相,诗词歌赋,摄影视频,美篇彩视……美哉美哉,可欣赏可点赞!
上面提到的我的那位同学好友朱培森,每天早上发一首现在诗歌《每日晨语》,每天下午发一首古体诗——多为律诗,偶有绝句。数年如一日,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在生态环境保护厅的老干部群里,相当活跃的老同事中,有一位莫处长。当年上班时没发现他有写诗的才华啊,这几年,已经发了4800多首诗词。平均下来,肯定每天不止一两首。而且,越写越好,最近贴出来的一首“一七令”和一首十二行“藏头诗”,就得到多位老同事的赞赏。原来,他退休后参加了济南老年大学诗词鉴赏创作提高班的学习,这肯定是他的爱好,他喜欢的事情,说不定是在圆他年轻时的梦想。
在这个群里,还有几位诗词大家偶尔贴出的几首佳作,也有水平颇高的摄影师每天早上发出的精美照片,照片都编辑上了“早安吉祥”之类的祝福。更有几位资深美女时而发出的美篇与彩视……
赋诗作词,摄影摄像,编辑美篇……这些都是“有意思的生活”。
《新生活》一文只有1000余字,很适合高频率生活的当代人阅读。胡适在此文中列举了“糊涂的生活”,却没有列举“有意思的生活”。篇幅所限是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窃以为,对于不同的个体,“有意思的生活”,各有各的喜好。
大约五六年前,一个冬天的某日,华南理工大学济南校友会聚会,我受邀发言。
我说,鲍尔吉·原野有一篇很短的文章,题目叫《人生九件事》,文章中写到,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效老,行善,健身。我接着说,我觉得还有三件事也不能等,那就是感恩,会友,读书。我又开玩笑说,如果再加上一件,那该是喝酒。这叫做非常六加一。
喝酒就算了吧。“酒是天使又是魔鬼”,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酒是冤家,酒是陌路。
那加一可以是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效老,行善,健身。加上感恩,会友,读书,还有旅行。这非常六加一是不是“有意思的生活”呢?
如此大家胡适先生,当年都没有列举哪些是“有意思的生活”。卑微如我者,竟敢妄言列举“有意思的生活”——无知者无畏!
其实,“有意思的生活”多了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意思的生活”。比如上面说到的赋诗作词、摄影摄像、编辑美篇等等。
“六加一”只是我的愚钝之见。借用的鲍尔吉·原野的三件事不能等,是没有错的。至于其他的几件事,你喜欢你想做,也就是“有意思的生活”。难道不是吗?
草拟于2024年5年20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