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怎样写起文章来(《一蓑烟雨》自序)

(2023-04-28 15:09:31)
标签:

随笔

分类: 一蓑烟雨

我怎样写起文章来(自序) 
 
      上中学的时候,适逢文化大革命。初中三年,数学课有理数都没有学完,语文课只学过毛主席诗词。好在高中两年上课还比较正常,多少学了点知识。我的数理化学得比较好,语文就很一般。然而我的作文写得还可以,甚至有一次被老师当做范文在两个班里诵读,但总体上我的语文水平是很凹的。历史和地理更不用说了,好像根本没有学过。
      1977恢复高考,报名时毫不犹豫报了理工科。一个原因是觉得以后能够到工厂做一名技术员就很了不起了,另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的“数理化”要远远好于“文史哲”,况且我上中学时基本上没有学过历史和地理。但我觉得高考时还是得益于自己的作文写得也不错,所以才考上了全国重点院校。
      把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印出来,最早是在研究所工作时,写了一些技术论文,刊登在譬如《陶瓷研究》之类的刊物上。那时一篇技术论文的稿费在三四十元,相当于半个多月的工资,觉得发表文章真是名利双收。最早刊登在报纸上的,是我到淄博市科委工作以后,写了几篇介绍什么是高新技术、什么是新材料等等之类的短文,刊登在《淄博科技报》上。后来还给《淄博日报》写过几篇报道,甚至有一篇刊登在头版上。那都是工作之余的偶然为之,业余爱好都谈不上。
      在周村区政府工作时,分管科技和对外经贸工作,后来又分管计划、劳动、物价、统计等。工作中有些体会和想法,就写成文章,大多都刊登在淄博市的几本杂志上,譬如《领导与公关》《经济社会发展》等,有一篇文章还获得淄博市政府调研一等奖。
      2002年初到省环保厅,分管环境影响评价和自然生态保护工作。2003年山东启动了“生态省”建设,这期间,我初步学习了有关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后来,山东省行政学院开设生态省建设方面的课程,2006年至2011年间,我多次应邀去授课。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2008年夏天休假时, 我到了日照,恰逢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电视台天天在转播奥运会盛况,我不爱看体育节目,利用半个月的休假时间把那几年的课件进行了整理,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山东生态省建设》一书的初稿。这是我印刷出版的第一本书。 

      大约是2010年,几次回想起当民办教师时的一些情景,很怀念那时候年轻的状态,很想念一些老师和同学,就写了一篇文章《思念里的龙泉中学》。文章写完后不久,我回故乡龙泉镇去与镇上的书记、镇长商讨恢复龙西湖湿地和建设生态乡镇的事情。时任镇党委书记的郭庆送给我一本文学刊物《聊斋园》,封面上有龙泉镇专辑字样。我对郭庆书记说,早知道你们要出专辑,我可以拿一篇文章来投稿啊。郭庆书记就把文章要去了,推荐到《聊斋园》刊登出来。后来又被一位作家朋友推荐到《当代散文》上刊载。得到如此鼓励,就又写了《不能忘怀的友情》《故乡的河》《老爹今年九十岁》等几篇文章,郭庆书记通过淄川区记者站推荐到《淄博日报》登载了,《家有老爹是福气》被《齐鲁晚报》刊登了。
      我本没有一发而不可收之意,而且工作繁忙,又深知自己不是写文章的材料,没想到要继续写下去。郭庆书记却“不依不饶”了,几次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们都爱看,你继续写吧,最好能够出一本书,也是宣传宣传咱们龙泉。我当时说,出一本书,开玩笑吧,那要写多少文章啊。郭庆书记又说,我们帮你找一些老照片加进去。我当时虽然没有出一本书的意思,但还是利用周末和休假的时间陆陆续续地写了一些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我心中故乡的山山水水,书写了我的亲人、朋友和父老乡亲,也回忆了我在龙泉生活二十多年的坎坷经历。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后,我也动了出一本书的想法,但篇幅不够,又不想再写了,于是把原来写的几篇游记加进去,把写文章时向几位亲朋好友请教的往来通信也编进去,又找出了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照片附上,就出版了《龙泉往事》这本书。

      《龙泉往事》出版以后,一些朋友看了,因为有共同的经历,便有很多同感。有的朋友就说该书尚有许多未叙之人事和不尽之情感,应该再写下去。于是,便有了《<龙泉往事>补遗》等文章。也在这时,我快到了离职的年龄,不免回想起我的工作历程,回想到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那些有恩于我的朋友和师长,就写了几篇回忆文章。2013年底离职以后,时间更加充裕,闲来无事之时,也陆陆续续写了部分文字。
      收入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按照内容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我家有女要出嫁》《寸草春晖》等, 是回忆亲人家人的文章,主要是写亲情的。这一部分就命名为《挚爱亲情》。
      第二部分《友情如歌》,包括《挚友世良》《亦师亦友领航人》等文章。这部分文章多数是感恩那些当年提携过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师长和朋友们的,还有几篇是回忆与朋友们交往的友情的。
      第三部分包括《<龙泉往事>补遗》、《淄川那古老的窑炉》等,这些文章都是写故乡的,故而取题目为《情系桑梓》。
      第四部分是回忆大学生活的文章。前些年,写了二三十篇回忆大学生活的文章,曾经想独立编成一本书,又觉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太像样子,就搁置了。没想到今年一月我常用的优盘坏了,丢失了很多文章和资料,包括大部分回忆大学生活的文章。这一次就把尚存的几篇文章编到这本书里来,起名为《难忘华园》。
      第五部分是我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回忆片段。《在研究所工作的岁月》和《那些年,我在淄博干科技》,是回顾当年从事科技工作的一些往事。《穿越生死谷》是写我罹患胃癌以及治疗和康复的过程,此文得到许多朋友的赞赏,赞赏的主要原因是我面对待突如其来的几乎是不治之症的勇敢态度。这一部分就叫《风雨人生》。
      第六部分文章与我的工作有关系。在淄博干了接近20年科技工作,又到省直部门干了12年环保,对科技和环保工作都有很深的感情,就写了几篇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系的文章,包括《人类的朋友——森林》《地球的卫士——湿地》等等。这一部分取名为《生态漫话》。
      最后一部分是偶有一些感慨,随手写来的几篇杂感。就取名为《杂感随笔》。
 
       我编撰出版《龙泉往事》那本书稿时,请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也是我的二嫂马瑞芳先生给我作序,二嫂在序言里面说,收入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有散文随笔也有考察报告,我觉得所谓考察报告是指那几篇凑数的游记。
      什么是散文,这绝不是我能够说明白的。我也不追求一定要写散文,只求心有所思一吐为快而已。写自己所遇到的恩师和挚友,把自己能表达的感恩之情和思念之情写出来就好。写自己的生活经历,把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表达出来就行,能够有些反思对别人有点启示当然更好。就是写点杂感,也是写自己的心里话。直白了,不是可以更容易让别人明白吗?
      我在《几许感悟》一文中说,或许可以把书分为虚构和非虚构两大类别吧,虚构类比如小说、剧本、故事,非虚构类比如政治经济类书籍、历史书籍、人物传记、报告文学、散文随笔。我以为,读非虚构类的书更重要,应该作为读书的主体。这本书里的文章不管是不是散文,总归是非虚构类的,我喜欢读非虚构类的书,也就写非虚构类的文章。只要把我想说的话说明白,写出我的生活经历,真实情感, 所思所悟,也就满足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写文章不管写得水平如何,总该归于文学艺术这一类吧。高于生活,是不是包括提炼和加工?有位好朋友曾对我说,你写文章,不要拘泥于实事求是,可以做一些变通,我觉得很有道理。我看过一些名家的散文集,有一些肯定是虚构的。其实,基于基本的事实,在忠于生活,忠于内心情感的基础上有些情节的虚构,能够使文章更耐读,给人更多启示,是一种艺术。可惜,我不会这种艺术,只会有一说一。当然我的文章中也会有个别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那不是我故意杜撰,而是有记忆偏差罢了。
                                                                
                                                                              2019年5月25日  
                                                                 注:这是《一蓑烟雨》一书的序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七十絮语
后一篇:有意思的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