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5效应与团队建设
(2010-02-23 09:55:50)
标签:
米格团队成员效应战斗机孙武财经 |
分类: 产经评论 |
1967年,在莫斯科航空展上,米格25新型苏制战斗机首次亮相。在随后的近10年时间里,米格25创造了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6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性能远远超过同代的西方战斗机,让西方军事观察家惶恐不安,拼命想要弄清米格25的技术内涵。但苏联人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好,米格25一时之间成为一个谜。
1976年9月6日,一名苏联空军中尉驾驶着米格25战机叛逃到日本北海道,来自美国的专家火速赶到现场,开始对飞机拆解,想要弄清米格25采用了什么样的先进技术。而结果让这些专家们大跌眼镜:这架飞机上采用的技术,与西方战机相比,并不先进,譬如该机电子设备很笨重,大量使用早已过时的真空管,工艺技术粗糙。但是米格25的整体作战性能却名不虚传,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同时代的战斗机,原因何在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激反应等诸方面反超西方战机。这一因组合协调而产生的奇特效果,被后人称之为“米格—25效应”。
米格—25效应指,事物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会影响其整体功能的发挥。结构合理,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结构不合理,整体功能就会衰减。
这种效应早已被我们古人所掌握,如我们熟悉的田忌赛马,田忌首赛失败后,经过孙膑点拨后,以同样三匹马复赛,结果二胜一负,排序调整引起结构变化,从而获胜。
还有一个例子是孙武练兵,孙武通过合理的调度,很快将吴王百名后宫嫔妃训练得按令行事,一举一动,合规合矩,行动迅捷,阵列整齐,俨然将赴疆场的战士。
米格—25效应在实际应用中是1+1>2 还是1+1<2,取决于一个组织结构能否充分发挥团队效能,能否让团队中每个人的力量所产生的合力,远远大于个体简单的相加。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绿茵场上的德国队,德国球员就像军人,纪律严明,谨慎细致,不管是在落后、领先、僵持的各种情况下,总是保持着统一的基调,按部就班的寻找机会,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放弃比赛。英格兰前著名先锋莱因克尔曾说过:“足球就是11人对11人的运动,最后取得胜利的总是德国人”。荷兰教父克鲁依夫也这么说过:“都说荷兰飞人,但是真正能跑是德国人,他们简直可以不停地以一个频率奔跑。” 这两位都曾经是德国队的有力对手。靠团队协调,德国队屡屡创造骄人战绩。
而反面的例子就是美国男篮梦五队折戟2002年印第安纳世锦赛,梦五队虽然论个人能力比较强,但不注重整体的美国队接连输给阿根廷、南斯拉夫,甚至无缘四强。
苹果公司CEO 乔布斯曾说:“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但国际知名的未来学者、演说家及管理顾问卡尔•阿尔布莱特则消解了乔布斯法则,阿尔布莱特法则指出:“把一群聪明人收编进组织后,结果往往变成集体性愚蠢”。1999年美国宇航局进行的一项气象人造卫星任务失败,就是因为一组工程师使用公里和公斤的公制单位撰写程序,另一组却使用英里和英磅的英制单位运算,最终乌龙发生。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人与人很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推动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而团队很容易患上了五种机能障碍:缺乏信任、惧怕冲突、欠缺投入、逃避责任、无视结果。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它们会产生连锁反应,共同形成一个模式,这使得它们每一种都可能成为团队的致命杀手。
因此团队领导者应明确自己的角色,逐步加强与团队成员的关系,善于激励别人,建立友好关系,要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明确团队目标,协调人际冲突,增强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团队领导者还要认真规划未来,培养下属,让新成员快速融入团队。
《专业团队》一书的作者麦克纳曾向团队管理者提出了一组问题:
你负责带领的团队,有多少人视你为可信任的导师?
这些问题是团队领导者应该认真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