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急症发作时
(2010-01-19 16:18:00)
标签:
急救医疗信息化姜洪军健康 |
分类: 夕花今撷 |
去年年末一天的深夜,记者被父亲的急促呻吟惊醒。记者来到父亲的屋中,父亲脸色煞白,原本高大的身材此时蜷做一团。
父亲一向身体很好,此时的情景让记者有些措手不及,匆忙套上衣服,准备出去找出租车送父亲去医院。妻子提醒记者,可以打120。
GPS保证下的8分钟到
在拨通电话后的8分钟内,记者感受到心急如焚的滋味,平时转瞬即过的一段时间此时却格外漫长,不知道救护车何时能赶到,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内,记者几次涌起是否叫出租车会快一点的念头,当敲门声响起时,记者透了一口气。
在医生的助手放下担架的同时,医生已开始打开设备,现场进行了心电图等方面的检查,并当场打印出了心电图结果。结合父亲断断续续的介绍,医生判断父亲深夜起床时,动作有些猛,导致脑血管出现问题。
在将父亲抬上救护车,赶赴附近的空军总医院的路途中,记者观察了一下救护车的内部,担架非常方便、合理地固定在车厢一侧,在经过一处颠簸的施工路面时,担架也没有抖动,车厢前部有GPS定位系统、车载电话和监护屏幕系统。
救护车到达空军总医院后,担架没有任何延误地进入急症科,医院医生迅速地完成交接,血压、心肺、瞳孔等一系列检查迅速完成,并开始输液治疗。在父亲呼吸逐渐变得平和的时候,记者才有心思回味刚才的过程,这一切快速运作的前台救援活动,应该有一套完善的信息支撑后台系统。
在随后的几天中,记者几次抑制了想打电话采访一下北京120急救中心的冲动,总担心自己的电话会占用他们急救时的线路资源。1月6日,记者抱着感激的心情,点击了北京急救中心beijing120.com网站,全天打不开,记者宽慰自己,好在目前基本上不需要通过网上求救。当天,做新闻时评的记者说,近日,许多网站遭到攻击了。
记者决定通过自己熟悉的软件开发公司,来了解一下急救中心求救受理系统。
记者通过北京一家做急救系统软件开发的公司,了解到他们所开发的急救中心求救受理系统的概貌:
整个系统中的急救受理及调度部分负责将电话接入受理中心,并完成电话排队、误报拦截、求救受理、自动应答、数字录音、数据保存、主叫传送、派车调度、三方通话等多项功能。中心受理系统采用CTI(Computer Telephone Integration)系统,可完成电话受理、调度、数字录音、电话会议等项功能,并可对危重病人、孤寡老人呼救器求救优先受理、优先救助;受理席位系统完成求救电话及呼救器受理、急救调度等相关工作,并可进行查询、放音,通过网络与中心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当求救电话被受理之后,电子地图系统将通过自动或手动显示求救者目前所在位置、目前位置的街道的情况以及附近的相关急救站位置及医院的简要信息,由调度人员操作显示相关的详细信息,并通过大屏幕投影显示。并显示当前的空闲车辆信息,同时,系统将自动调出求救者的相关档案资料,通过网络或电话的方式提供给附近医院或急救站,当同时接受多个求救电话时,可以由调度人员手动切换不同的地图以调度不同的车辆。
1月7日晚10:20,记者采访后回到报社,再次点击北京急救中心的网站,打开了,记者大喜,打开后,整个网站页面风格凝练。记者是第133395个访问者。在其中心介绍部分,记者了解到其急救部是由院外出车的医生、护士及司机组成。有80余辆抢救设备较全的救护车。以现场抢救治疗病人为主,转送病人为辅。在现场可开展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溶栓、心电检查等治疗项目。调度科以有线、无线的通讯方式接受呼救信息,调动人力、物力,指挥现场抢救。中心按照就近就急的原则,调动120急救网络的救护车,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救治地点,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时间。急救站“120”急救网络已经建立了包括各区急救站及各医院设立的急救站共51个网点。城区急救半径到达4-7公里。
在线答疑有论坛,当日贴数为零,注册会员238,贴子总数343。记者没有进入论坛,退出来,看了一下新闻发布系统,在要闻通告滚动的10条新闻中有7条2003年6月前后发布的防非典的新闻,而头条为“120为高考学生出动巡视车”,点开,该页已被删除,其余两条也为2003年上半年的新闻。
退出网站,记者想到一句话:“距离产生美”。记者宁愿保留其反应迅速的120电话服务、风驰电掣赶到的救护车、随车医生专业到位的服务所留下的美好印象,而没有打开网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