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事活法朱晓剑

(2016-07-06 11:41:21)
分类: 相关评论

书事活法朱晓剑

文|杜悦竹

成都爱书者甚众,爱书而又兼爱淘书,显然就少了许多;爱淘书而又能写书,且又专注于书人书事书评,那就更鲜见了。不仅如此,还能与同道互通声气、雅俗共赏,那简直可以说舍朱晓剑其谁也。

朱晓剑是安徽人,中等个头,体型偏胖,又是光头,端坐浑如弥勒佛,加上性情沉稳内敛,更着几分佛相。早年在成都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从此与书接伴,读书、写书、编书、评书、淘书,件件不落。就我所见,朱晓剑读书颇杂,近来在四川文史方面用力颇深。写书编书方面,这几年成绩显著,活色生香的美食随笔,演绎舌尖上的风流;麻辣快意的书评书话,在“后阅读时代”洞悉阅读的真相。另外所谓“闲言碎语”而结集出版的书籍不下十种。他写评书,来得快,瞧得准,且作品量大,见诸全国各类报刊。淘书也极其勤奋,我们经常在送仙桥旧书市场遇到,而他远比我到的早,淘的细。由书而人,由人而圈子,由圈子而大众,可以说,他的名声是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他的道路是一步步撞出来的。

的确,朱晓剑在成都淘书圈、读书圈属于熟人熟面,识人之多,见闻之广,足以让他成为这座城市人文形态的深刻的旁观者。朱晓剑入川近二十年,依然操着一口安徽口音的普通话,在川话圈子里虽无生分,却总显独异。然而这种“外地人”身份,恰好给他最新鲜、最深刻的视角。他熟谙嵌在各处的书店,像老中医一样把脉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脉。他能像考古工作者那样打捞起老成都的记忆,让陈年旧事重新铺陈开来获得一次再生。他敏锐地体察周遭的人文氛围,像一位敬业的收藏家保管着轶事传闻。他穿街走巷,转山转水,呼吸民间的气韵,测量时代的体温。

旁观者洞烛幽微,一旦成为本地文化的积极建构者,往往出手不凡。或许对成都而言,他者视角下更能彰显本地精神。四川盆地天然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格局,在与各种外来文化冲撞、互补、融合下,形成自己独特的川味。朱晓剑在成都生活近二十年,喜喝盖碗茶,血管里流的都是茶水;喜扎堆,吸纳市井的精气。他对成都文史及民间文化挖掘,向来角度刁钻,而且例不虚发,旧事旧物中能见新奇,常规常理中偏有异想。如一篇小文,多则千字,短则数百,往往被他烹制的麻辣鲜香,劲道十足。

作为随笔作家,朱晓剑显现出与前辈们不一样的特质,我觉得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受众思维、读者思维。以前限于信息通路不畅,作家惯于我手写我心,绝少能与读者交流互动;现在由于科技的伟力,传媒的发展,作家发表文章已经不是仅有报刊的纸媒平台,而是拥有互联网和各类新媒体客户端。载体的改变,让及时便捷的互动成为可能,它使得在电脑上码字的作家,能快速获悉反馈,跟踪热点,并迅速作出回应。朱晓剑善于利用互联网,活在新媒体语境里,并发光发热,闪出自己的光彩。

其实这也让我感受特别深刻的一点:文人还是文人,环境变了,活法不一样了。互联网建好基础设施,新媒体提供宽广天地,比以前自然机会多了,平台广了。朱晓剑受惠互联网,在天涯博客、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平台长期保持极高的曝光度,并能寻找变现的机会。

刚刚,朱晓剑又在一个“成都淘书人”的微信群里发消息邀约书友明天早上到送仙桥淘书。淘书写书,书友书事,书总是核心。与书为伴,成为他的一种坚固的生活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