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圈的掌故

(2015-11-27 22:22:28)
标签:

文化圈

朱晓剑

大师

分类: 书式生活
读书,当然愿意读一下有趣的书。掌故是必不可少的。“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写的掌故可真不少,《艺林散叶》那是洋洋大观,从中可以看出晚清至民国,文化圈里的趣味和风向。因是小事记,看上去琐碎,也常常被当成段子,看过笑过之后,也许就会随手扔掉,但在郑逸梅看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后来也不少人学郑逸梅的风格,极少有他那样的笔法。唐吟方、许宏泉也都善于记录文化圈中的掌故,好玩之余,却又因局限了圈子,显得内容不够丰富。窃以为,这类的文化圈掌故要五花八门,才够有味。
有时这类掌故,因是记录当下文化圈里的生活,也就难免用曲笔记录,以英文字母或某某来代替。这就让这类故事少了真实感。恐怕只有接触到相应的圈子,也才明白其中的一二。
郑逸梅的掌故,却直接的多。他直言文化圈里的种种,癖好也罢,笑料也好,都不过是生活的点缀。这样的补白,是小补,读文化圈的正儿八经的文章,再读这类的小掌故,立刻一个文化人的形象就立体了起来。
今年是郑逸梅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郑逸梅孙女郑有慧编辑的《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从中大可看出那一代文化人的交往。不说是风华绝代,那也是与今不同的文化圈吧。媚俗也好媚雅也罢,无非是“媚”而已。许宏泉曾记书画圈里的一个段子:
今天的书画界不少人被称为大师,但与早些年的大师相比,矮了半截。但今天的画家不是向“前”大师学习,而是以今天的大师为标准,且说,如果学“前”大师,哪里有出头机会。这看上去很搞笑,也让人哑然且感叹。
郑逸梅先生若是活到今天,这样的掌故记录也许就更多了。这种景象与经济的繁荣,多少似乎是不大相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碗面的清欢
后一篇:​我读故我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