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去天津参加读书年会,少不得去看看书店的生存状态。从网上看到的信息是少有特色的独立书店,但在天津的朋友圈里,可也有好几家值得一逛的书店,比如荒岛书店、天泽书店。跟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的朋友聊天津的书店事儿,得到的信息几乎是对这林林总总的书店少有关注。
在稍后举行的阅读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除了对公共阅读关注之外,就对独立书店格外热心。在不少城市,我们说起城市文化,甚至于把书店当做地标来看待,这是以前没有的事。不过,这也正说明了书店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堪忧。
跟朋友舒凡先去逛了一家极小书店,然后就直奔士英路的天泽书店,刚到路口,就看见“天泽书店”的广告牌立在楼顶上。这是开在别墅区的一家书店,上下三层,这在其他城市,还是少见。
书店因在别墅区,尽管在小区入口处的旁边,但依然显得十分安静。在店门右侧的墙上,有一块醒目的标牌,凹进去的,是“天泽书店”四个字,红底,下方爬着些许绿色植物,十分抢眼。
2013年4月,因经营需要,天泽从最初的体北迁到了南开区士英路上。新店面有500平方米,共分三层。其中,一层为图书区,仍以天泽传统售卖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为主;二层为会员阅读空间,读者闲暇时可捧杯咖啡坐在沙发上读书、晒太阳;三层为会员活动区,主要用于定期举办主题观影活动和不定期的研讨会、沙龙,此外,书店也将在此处举办读书会等,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没有看到读书会的场景,但从门口的广告牌大致可看出书店的魅力是有的。
天泽是天津的一家老牌独立书店,成立于1999年。最早,书店是加盟了全国知名的图书连锁品牌席殊书屋,作为连锁店之一经营;完善的购书体系与会员制度,让天泽书店获得了书店经营的原始经验积累。2003年前后,席殊书屋歇业,凭借对书店的热爱与想要做个天津本地书店品牌的强烈意愿,天泽书店正式更名,重新出发。这就是天泽的历史。

天泽书店里很安静。在我们逛书店时,人并不是特别多,有几位读者在精心地挑选“问津文库”,或者选书。我在书店里巡游,走进书店,直走就看见有关天津的种种图书,这是立足本土文化的要点。再走进去,是形形色色的少儿图书,迈上两三级台阶,就见书店的独立风景。
关于生活类的书,除了茶与酒之外,就是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读物。自然在这里也看到了一架关于独立书店的书。再走进去,就看见一列列人文类的图书,好些图书是早已入手,很显然是“同类”。
以人文为主打,兼顾阅读趣味的书店,多少都具有浓浓的人文气息。天泽不夸张的做法,在分类、书籍陈列方面,让我依稀找见席殊书屋的“旧影”。天泽不只是在延续一种书店风格,也是在突破、创新。我记得早些年也看过各地的席殊书屋,书店虽小,却精致。在这一点上,天泽更像是阅读的守护人。
当我们被种种阅读潮流所吸引,几乎以为这就是一种阅读生活。但天泽却告诉我,她所强调的是阅读品质,不那么潮,却有着范儿。我不敢说逛天泽就是气质的表现之一,至少她所代表的是一种阅读高度。
在到天泽的路上,我跟书店负责人卞红联络。偏巧她生病在家,也就错过了见面机缘,遗憾地不能在书店里见面。女性开书店,在国内也有不少极为成功的案例,想想她们与书店的故事,就让人觉得有种阅读的幸福感在。
店员指引着我们在书店里闲逛,讲述不同的书故事。这也是书店风景之一。倘若没有人指引,对大多数“书店病人”来说,可能就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收获不多,也似情理当中的事。
天泽有点像图书馆那般,在二楼,我看见一位发呆的男生,不知是为书中的故事着迷,还是由阅读联想起其他的事物。倒是在书店里只遇见一两位阅读的女生,她与她又有怎样的阅读故事,耐人寻味。
细节里见星光
当店员得知我写过几册书之后,在电脑上查询书目,很快地找来了一册《后阅读时代》,我在上面签名留念。书店里除了贩卖图书之外,还有书袋可以供读者购买。但在书店里较少看到这样那样的创意产品,这也与时下的书店潮流不大一样。
在书店的吧台上,见到有一册书店自印的小册子,32开,一个印张,杂志也没封面、目录,更像是一本宣传册。开门见山就是主打书评,是评论《一本之道》。其后就是本期推荐,每页推荐两册书,最后一页是图书销售排行榜,杂志看上去朴素。从杂志的内容上看,当为双月刊。这种书店导读性的小刊物,也是不多见的形态。天泽显得有点“老派”。
2014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在逛过天泽书店之后,欣然为书店题词:“传习高雅艺术
绵延茵蕴书香”,用此形容天泽很贴切。在书店里闲逛,大致能感受到书店的个性与风格,朋友说的“值得一逛”,大概就是说能体现到书店的感觉吧。
卞红曾在采访中说,为读者做好“守门人”。谈到当下的实体书店时,似乎很容易产生一种悲情。但对独立书店来说,路在脚下,就看怎样走出特色。与众不同、人情味,都是书店不可或缺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天泽,就能发现她的故事,却是蕴含着一种理想与开放的并存,如此才能够不断地给书店带来持续的活力。店员说,2013年8月,天泽书店应邀重返自己的“根据地”——河西区,在人民公园内开设了分店。因时间关系,我们就没再去逛了。
走出书店的门口,回望,不禁想象,倘若有星光的夜晚,在书店里寻觅的不只是诗情,还能够旁逸斜出、神游万里。这也是书店的灵魂栖息所在吧。若我们的身边多一些这样的书店,也是让“书店病人”们高兴的事。
前一篇:五彩书吧和我的阅读笔记
后一篇:再访望丛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