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明天,将坐火车K546次火车去天津,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这是第四次参加读书年会了。
收拾行囊,手机充电器,相机充电器,以及上网本,要用的笺纸,路上阅读的书,以及《微阅读》若干册。杂七杂八,也居然有一箱子东西。
我在微博上说,这几天,参加读书年会的代表陆续集结天津。有不少是先去帝都,淘淘书,会会友,再优哉游哉地去天津参加年会。不急不躁,正是读书的底色。收到《温州读书报》五月号,《汽车生活》五月号,今年这本刊物的专栏停掉了,编辑还在按时寄送杂志,以便了解汽车生活,原来打算这个专栏写上几年,出几册关于成都的书,就好,这有点奢侈。
吴昕孺兄寄来《诗屋2014年度诗选》,这是他跟欧阳白联合主编的刊物,内容很丰富。我对湖南诗歌的了解,大多来自于《诗屋》。成都的诗歌刊物多,但还没有一本年选的。曾经有几位朋友做一本诗歌双年选,出了第一本,就没了下文。这是可惜的事。
不过,这也可理解成成都文化圈的状态,常常是有始无终。许多事半途而废,这与这个城市的性情转移的速度有关吧。一旦觉得没意思的事,哪怕是有再多的理由要坚持,也较少有人坚持下去。
这本年选,收录了九十二位诗人的作品,也不局限于湖南本地诗人。打破界限与场域,在当下的诗歌界也是困难的事。圈子文化固然没有什么不好,但封闭的文化圈,大约不利于成长的。
慈溪的上林书社寄来《上林》二〇一五年第一期。这本刊物出了十五期,作为最初的会员,最近几期都没有文字上刊,真是不够勤奋的。本期杂志有不少书友的作品,读一读,好像老友喝茶闲聊一般,自在。民间读书刊物像《上林》这样的还有不少,有时候不一定都要有什么特色,就像读书一样,读出自己的味道就好。
有时候,读书太矫情,反而让人反感。读书的状态,大概也是以自在的为宜。但在古典家训里,却不这样看。
不管怎样看阅读,能够读书,且汲取营养,就已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