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博客上晒户外喝茶的照片,一位网友说:“成都的茶馆好安逸。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茶馆——若是整天去孵茶馆会被家人骂不务正业吧。我们浙江人的打拼与你们的享受生活,真的很难说得清谁对谁非。”这可真是少见多怪,喝茶原本是平常的事,岂有那么夸张地可上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来。茶之于生活,普通却又适意。每天饮茶,却未必发现其中的奥秘。因此读茶文,就不仅仅在于知茶味,更在于通过茶提醒生活的些许深意。暮春时节,去了阴冷,度过了冬天,坐在春天里,阳光灿烂,恰好读青年作家于左的《佳茗似佳人》,说是一种享受,也是恰如其分。
苏东坡爱茶成瘾,《佳茗似佳人》即是从他的“从来佳茗似佳人”而来。苏东坡的豁达,在命运中逆袭,每每读他的诗书,都觉得实在是古人风雅的多。在这册《佳茗似佳人》可看出古人对茶的态度:陆羽看茶之煮,张大复的煎茶、以及陆树声的茶寮记……无不各具风情,虽然并没有从这日常饮茶中上升到茶道的高度,却也深得茶中三味。
于左将茶分为茶事、茶品、水品、茶器、茶所等内容,全面地看待古人饮茶之法,虽是闲雅小品,且只有几百字的短文,读来却如沐春风。这种感受大概是今天难以体会的精神之所。即便是遇到所谓的茶人,谈茶论茶,也常常是因袭旧说,难以有新的发现,但就是一个“旧”字,能够继承的也少矣。明李日华有茶日记一则:二十七日,惠山载水人回,得新泉二十余瓮。前五日,昭庆云山老僧寄余火前新芽一瓶,至是开试,色香味俱绝。短短数十字,写了与茶相关的水、茶,又能体味出茶中“色香味”,真是难得的小品。
至于各地的茶适宜于哪种水,以及茶器,也有颇多讲究。如张大复说洞山茶“王祖玉贻一时大彬壶,平平耳,而四维上下,虚空色色,可人意。”又如赵佶论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如今的围桌而坐,一人斟茶,数人饮茶似难以有古之风味。不过,这也跟时事变迁相关,山河污染,哪里还能像古人那般寻找难得之水。实则是不同时代的人,喝茶趣味固然有差异,但对茶的感情也是有着变迁的,但饮茶之风气不变,茶里大千世界也就易窥视的到。
饮茶之讲究,在今天似难见踪迹,且不说日常所用的茶器,就是平时喝茶的人也恐怕难以将茶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这正如于左在书中所感叹的:“二三趣客容易凑齐,清风明月可以等到,新泉活火、疏梅在侧、瓦屋纸窗的环境可以制造。只是当我们端起茶杯时,总会感觉到一点缺憾,总会感到有所遗失。”这种缺憾是由于饮茶的便捷,而思索缺失所带来的。这也如同物质丰富的同时,带给我们的快乐并没有太多增加的缘故。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又有冒襄说茶器:“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斟饮,方得茶趣。”这般诗意里的景象,早已不存。整日坐茶馆,也恐怕难以遇到能评水的名士,也难以有茶品的意兴。如此一想,时下的茶风虽盛,却难以有更有意思的茶趣可供谈资。佳茗固然似佳人,倘若缺失了品茶的兴致和环境,也就难以享受到茶里世界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