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也是智力成果,它也是历史文化悠久,且值得传承和弘扬的一部分。微信公共号“历史百人会”近日连续发布版权报告,指出一些微信公共号存在着侵权问题。微信圈如何才能确保版权保护,很显然值得思考。在当下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应该是牵涉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微信2月3日针对近日微信公众平台发生的抄袭等侵权行为,发布了处罚规则:侵权5次永久封号。这是否就能够阻止侵权的行为发生呢?形势显然不是很乐观。“历史百人会”认为,解决侵权的问题确实很复杂,“我们不能左右呼吸污染空气的命运,无法改变喝污染水的事实,也无法辨别三聚氰胺奶粉和地沟油。但是,对于侵权的文章,其实很好辨别。我们只要不关注、不转发那些不尊重版权的公号和媒体,盗版就没有存在的环境。”且从“历史百人会”发布的版权报告看,这样的侵权行为也还在继续。
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基本常识,就如同职场里需要职业操守和道德一样,它虽然不是硬性规定,但却可以约束职场里的行为。但在文化圈,似乎抄袭、侵权的案件之所以层出不穷,如于正与琼瑶的官司之后,再爆电视剧《活色生香》涉嫌抄袭,以至于连山东的公文也涉嫌抄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将此简单地理解为“抄袭成风”,却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是,因缺乏知识产权的观念和尊重,就难免走上侵权之路。
侵权行为在网络上时常遇到,即便是你在文章中注明“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许转载”,也并不能保证版权就能得到恰当的保护。网上流传的文章、微博以及微信上的段子,涉嫌转载不注明出处的就更多了。这是源于在娱乐时代,需要靠剑走偏锋,“语不惊人死不休求逗求炫求眼球”(杨葵语),否则就难以引起关注,在这样的语境下,如果老老实实地做下去,可能就不会有人关注,以至于无法带来名利和相应的收益。
物质时代可能让我们的人文意识日趋功利化,做事不择手段,“随随便便成功”最好,哪里还有更多的心思去在专业的事情上钻研。因之在这种风气之下,侵权行为就在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反映在文化领域,就更为多样化,似乎不侵权就难以取得成功似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投机取巧的行为也就时常发生。
另一方面侵权的受害者的“宽容”也有关系。尽管这种“宽容”是无奈且有限度的。当侵权行为发生之后,限于法律途径之下的各种成本核算,却有可能是“赢得了官司输了钱财”(侵权案件的处罚相对而言是轻的)。受害者在并没有损害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可能对这类的侵权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无形之间,这就对侵权行为的放纵。当作家群体控告百度文库侵权时,百度文库才有了收敛的行为。而如今的知识产权的侵权大都是有单独的个体,因之难以形成强硬的态势对侵权行为说“不”。
微信公共号“历史百人会”是由热爱历史的学者、作家群组成的一个组织,其文章由作者辛辛苦苦原创出来,却遭遇到了侵权。如果没有相应的权益维护,很显然,作家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就有可能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这在某处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的文化侵权的普遍心态。不过,这也在提醒我们,唯有较真,对文化侵权说“不”,才有可能在改变当下的文化生态,才能谈得上文化的真正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