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氧生活

(2015-03-12 08:10:00)
标签:

杂谈

孩子开始读中学,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一大早出门,晚上七点钟归家,吃完晚饭就钻进屋里写作业,见一面都难,聊天就更少了。唯有周末可以,但也时常被作业挤占,难得说上几句话。

对此,我有一个看法。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变短的。小学时候,还能够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初中紧张了起来,升学压力增大,双方都没闲情了,交流只剩下日常生活中的简短问答。等到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亲情固然不至于疏远,但见面的机会却更少了。

我想起朋友朱凡的话:不要误以为同一屋檐下,朝见口,晚见脸,有一份亲情、有一种关系、有一个默契,大人和小孩就无须坐下来,面对面地交谈。上帝造人,让人通过谈话来沟通,你废了这个功夫,用点头、眼神和手代替,用饭菜、衣服等物质来代替是不行的。

家人看到我时常跟孩子一起玩,都觉得不可思议。我若搬出自己的理论,准回一句:都到不惑之年了,还这样胡闹,不像话。

正常的家庭教育,就是要有家庭的氛围,喜怒哀乐都应该有。生活就像五味瓶,只有一种味道,那可就失去了几分美好。

按时下的说法,我就是任性。不是有钱的任性,而是在生活中与孩子多分享一些快乐。这样的随意交流,也是亲情的表达,只是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在今天似乎少有人提倡。

前段时间,我看电视剧《团圆饭》。老宋家六个孩子,穷得叮当响,居无定所时常搬来搬去。大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少不得磕磕碰碰,日子虽艰难,但过得依然开心。


可现实生活呢,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未必如影视作品中那般顺畅和谐。大人有时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一旦做不到就出现种种问题;孩子因为年龄幼小,对于父母的“爱之深”不能很好领会。且一旦有了误解,限于时间,碍于脸面,不能及时沟通,隔阂便大抵如此产生了。

我有位朋友,总想着孩子多读一点书,但自身却没能做出表率,因此孩子读书也就成了敷衍。结果,阅读的兴趣没有培养出来,倒是对读书生出许多怨恨。倘若父母做出了榜样,孩子大概也会跟着有样学样吧。作为父母,该有清醒的认知,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同时,不妨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以唤起他们内心的潜能,既补充成长的养分,也提供自由呼吸的氧气。

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多一些平和的沟通,让孩子在人生路上少一些挫折,过得有趣味一些,岂不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