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居在哪里

(2015-03-05 09:44:43)
标签:

杂谈

西安的吕浩兄建议有时间到终南山做一回隐士,就在山上待着,遐想。任何通讯工具都不需要,这一种彻底,我还达不到。所以,还是生活在都市里,继续过着所谓的庸俗生活。

古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又,白居易有首诗名为《中隐》,其中写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看来,这隐居原来是大有学问的。

古人的话当然在今天依然有其合理性。隐居在多数时候只是一种姿态,是尚未功成名就时的作派,这其实是梧桐引凰,骨子里还是向往着荣华富贵。那天,我去参加一个文化活动,见一位国学大师,他身穿长衫,足登布鞋,看上去似乎是一位老先生,可说话做事的作派有点像卖萌的国学爱好者。我站在远处旁观,觉得这样的隐士算不上是高人吧。

在山东新泰时,朋友陪着去看了“竹溪六逸”。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这也是李白等待皇帝召见时的心态流露吧,因为皇帝到泰山封禅,这里也是重要的一站。

有位朋友从沿海跑到成都的一个古镇上隐居,说隐居也时常到市区里来转转,结交不同的人,这是一种“采气”,让生活过得更舒适一些。隐居一年,收获几多,我不大清楚。只是这以后,他又是飘荡的旅行生活。这种隐居体验,大概是隐居风潮的一种可能。看古人的种种隐居方式,与今天相比,那可真是很传统。今天的不少隐士们所继承的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居,而是一种利益的选择。

隐居在哪里?关键是看心态。修身养性这个词似乎也很少被提到了。如果想发达,就得像诸葛亮那样“躬耕于南阳”,住在乡下,又适宜于“出山”。又或者是住在山里边,不问世事沧桑,耕读传家,也有意思。只是这样可能生活得很清贫,如今又有多少人愿意如此隐居呢?

学者隐于大学校园里,写自己想写的文章,不申请科研项目,不参加评选这个奖那个奖。这种姿态也真是少见,反而在社会上被大众所认同。他们所获得是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隐士”我可曾遇见不少,如果说大师的话,我想有可能会在他们中间产生的。

在都市里隐居,可能是大多数隐士的做法。比如在成都,过得生活悠闲无压力,又能纵观世界,耳听八方。且是“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过得自在。说到底,这隐居是获得人性的解放,而不是过得更拘谨一些。不过,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修炼,不说是尝遍了酸甜苦辣,就是职场也见惯了风云突变。这不是心灰意懒,而是懂得了人生的自适。

平时宅在家里看看书、写写文字,有时跟朋友喝茶、聊天,接待来成都的朋友,这简单生活居然也被朋友称为“隐居”。像我这样懒散的人,哪里算得上隐居呢,无非是把生活过得简单一点而已。要说文化理想什么的,可真没多少想法。好吧,不管这算不算是一种隐居,自己过得满足就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