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四川出版虽然近几年大有落伍的趋势,但好在还有一些在坚守,并频频推出新书、好书。不过,多数不为外界所知罢了。赵健先生是科普作家,也担任过出版社的社长,出版过《偷闲集》《编读小札》等书,前不久因缘际会才读到他的新著《偷闲斋闲笔》。
想来,偷闲斋应该是赵先生的书斋名。如今在都市生活,忙忙碌碌,要想偷闲,还真是大不容易。但在赵先生看来,做到这一点也不是难事。他长期担任四川科技出版社副社长,又担任《大自然探索》《读者报》等报刊的领导工作,这本《偷闲斋闲笔》是与阅读相关的书,因职务的关系,自然更多的是关注科技读物。
赵先生说,要注意科技书稿的科学性。又说,语言规范化。他亦关注科普图书策划思路。这当然都是经验之谈。科技图书这几年出的很多,有趣又有意思的也很不少,但如何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科普出版要锐意创新》里他也表达了相应的意思:一段时间以来,科普图书的出版走入了一个“怪圈”,即“品种越来越多,印数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是选题一般化,未经认真筛选,缺乏个性,所谓“捡到篮里便是菜”。二是内在和外在上的“低水平重复”,没有文化积累特质——缺乏新思想、新内容、新材料、新形式。三是编校质量不高:或编辑加工不到位,以致“科理”不严密,阐释不透彻,层次不清楚,文字不顺畅;或校对工作走过场,以致乖舛百出,满目“疮痍”,不堪卒读。凡此种种,都不可避免地“败了读者胃口”。
编辑的闲笔,却并非是讲述悠闲生活,在我看来是业务与生活之间的平衡。作为编辑中的常识,赵先生所强调的无非是认真二字。这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出版趋势的关注。不过,他亦写有两篇人物文章。在后记中自谦说,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自己不擅长。不过,前几年,却也曾因为一时间“心血来潮”,不自量力地为我省科普界两位“骨灰级人物”周孟璞、刘兴诗“画像”。这画像倒让人见识了科普作家的风采。
关于阅读,是见仁见智的话题。从《偷闲斋闲笔》中,大致可看到赵先生的阅读趣味,以及对图书市场的问题之针砭。这也是爱书人的情怀,看到不满意的书,总想批评几句。比如:不读书的人与不吃饭的人,其前途,恐怕是同样暗淡的。又比如:买得起高档香烟而买不起书的人,对“吸烟有害”固然缺乏认识,对“读书有益”也是不甚了了的呵!读到这里,爱书人想必会有亲切之感了。
《偷闲斋闲笔》赵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