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但比较亦有方法,这就如同竞争,我们让孩子之间的学习比拼,并非是靠旁门左道取胜,即便是在商业社会,也应该以合理的手段获取最大的收益,而不是想着靠“拼爹”或“金钱购买”取胜。说到底,这就是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竞争观。
几个孩子之间产生了竞争关系,这是好事,但在父母看来,这种关系可能用“敌人”来形容,在升学、考级时尤其是,毕竟是名额有限,在做出选择时,机会虽然均等,但选取的无疑是最优秀(潜能最大)的一位。那么,从竞争中看出自己的劣势,孩子才有不断进步的可能,反之,不能从中学习、弥补差错,可能就很难在未来有大的发展潜力。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学校里,儿子学习属于中游,他活泼爱动,这样的学生可能无法讨老师欢心,是极易被“忽略”的群体。在小升初的问题上,也似乎只能随大流,摇号到哪一所学校就去哪一所就读。我就劝他:“不如好好学一下,看看能不能考入哪个学校。”此时,他的不少同学开始进入补习班,学习氛围紧张。他依然如故,虽没有进补习班,但在课外阅读、思维训练没少下功夫。后来,他也报考了一两所学校,没有录取,成了一位“失败则”。
不开心、情绪低落。这样的挑战、竞争,在他看来也还是头一遭。我告诉他:“多学习别人的优点、方法,是一种捷径。”但那不是走不正当竞争的方式,比如靠小聪明取胜,而是基于常识之上的持续努力。他不懂得这种道理,“如果找找关系,就能升入某某中学了。”可这不是我想要的。
当竞争变成这个样子,可能就失去了竞争的意义。在多数时候,竞争是彼此双方较劲、成长的过程。当我们说人无完人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如何克服它,并不断地从优秀中学习,这才是竞争的最大功效。
如今的资讯发达,孩子接受资讯的渠道也有所增加。在竞争问题上,除了要保证接收资讯的及时之外,也要有正确的引导,以及知识的累积、沉淀,如果仅仅满足于“知道”,而不探究事物的本来面貌,以及由此引发的可能性思索,就不太可能懂得事物的关联性,因此看问题就有可能只看到局部,而不是更全面一些。
这竞争也是一种训练。即孩子通过竞争找到自己的优势。当朋友的孩子通过选择走关系,或多交学费选择名校之时,我却无动于衷。我知道这有可能带给孩子的是负面的影响,“你看,即便是遇到再大的问题,只要有相应的门路,都可以解决问题。”可在现实中,不是那么回事,没有努力的竞争,可能就无法珍惜所取得的成果。竞争不是在于起跑线上,而是在奔跑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