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一次读书刊物的变迁,在业界都会引起波澜。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在近期宣布将停刊,报纸回归到其母体《文汇报》,每周继续推出《文汇读书周报》周刊。此前,如《书城》《读书》的变化就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在网络时代,阅读呈现碎片化阅读的趋势。10月23日至25日,在湖南株洲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位民间读书刊物负责人(编辑)、民间读书刊物主要作者等汇聚一堂,就当下民间读书刊物的生存状态进行研讨。
读书刊物的现状
民间读书刊物,通常是指个人或民间团体主办,在小范围传播,没有正式刊号的刊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认为,一些官方机构,例如图书馆等单位主办,但没有正式刊号的报刊,也可以称为民间刊物。据了解,这样的读书刊物有上百种,它们分布在不同的领域,其关注的焦点就是分享阅读。
随着读书刊物的增多,其生存困境也面临着许多压力,如创办了十五年的《开卷》在近几年换了三个东家。这其实是读书刊物资金短缺才持续出现的现象。如《包商书声》则因单位结构调整而停刊,其主编冯传友表示,虽然报纸汇集了不少名家的作品,但目前已因故停刊。说,民间刊物内容相对自由,加之它的稀缺性,是吸引名家投稿和读者阅读的重要原因,但由于财力、人力以及管理上的限制,有些民间刊物编印的第一期也成了最后一期。
自生自灭、此消彼长,是目前民间读书刊物的生存状态。当一批刊物停刊了,而新的刊物也在生长。今年就有张家港图书馆的《静观》、嘉兴图书馆《味书轩》、深圳图书馆的《行走南书房》等刊物相继推出。
不过,相对于这种图书馆所创办的刊物,由社会组织所创办的刊物生存相对艰难,大多数刊物面临着诸如筹集出版资金、稿源紧张等系列的问题,但也有刊物以关注地方文化为主,走专题路线,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问津》《梧桐影》都是读书刊物中的佼佼者,它们以各自的风格赢得了读者。
当下的困境
读书刊物看似简单,只要是阅读现象都可以关注。但就读书刊物的运作而言,其中的困境相当宽泛,既有作者资源的问题,也有资金来源的问题。如读书刊物第一刊《开卷》当初推出是处于读书刊物相对缺少的时代,填补了官方刊物发表文章的不足。历经多年,它团结了一大批作者,如季羡林、钟叔河等名家也都是其作者。但其经验不可复制,就在于今天的读者群日益分化,再按照《开卷》来做,无疑死路一条。《问津》主编王振良先生如此说。
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是,读书刊物由于是非盈利刊物,大多很难支出稿酬,由此带来的是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当一本刊物的文章不能保证其版权,就有可能让整个刊物失掉了特色和阅读的可能性。著名的电子杂志《天涯读书周刊》则以半月刊的方式推出,精选不同类型的读书文章,让人一下子就能读到最近的阅读分享,这或许能成为一种趋势。但大多数纸质刊物依然是传统编辑模式,就难以更精准地定位读者,如此刊物少了特色,就难以更好地存活下来。
读书刊物在当下该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市场,无疑是一个更为深刻的命题。《越览》主编周音莹认为,这就需要刊物以多种思路出发,在组稿的同时,还可以就不同的专题推出别册。株洲新闻网总监舒凡同样表示,读书与读书刊物之间的关系微妙,需要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读书刊物未来发展。否则,读书刊物就办成了自娱自乐的方式,就丢掉了阅读分享的办刊宗旨。
出路在哪里
在读书刊物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就读书刊物的发展态势进行研讨,就读书刊物介入出版等方面,对读书刊物的未来到底该怎么走给出不同的出路。
如何将读书刊物与市场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读书刊物在当下普遍遇到的难题。山东画报出版社编审苏海坡表示,读书刊物完全可以介入到数字出版当中,如单期杂志贩卖,或专题推出,都能更好地发挥读书刊物的优势资源整合,为读者提供有品质的阅读服务。
多年以来,《开卷》除了推出杂志、沙龙扩大自身影响之外,还与出版社合作相继推出了开卷文丛、开卷闲书坊、开卷书坊等系列的丛书,受到读者的欢迎,甚至追捧。《芳草地》主编谭宗远说:“读书刊物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出系列文化产品,如《芳草地》就计划以后出版《<芳草地>来往书信集》。”
读书刊物的活力该体现在哪里方面,几乎决定了它的未来。以关注地方文化为主的《问津》同样是精湛的编辑方式推出,其所努力做的就是推动天津文化研究,每个月固定推出问津讲坛,邀请名家就天津文化讲座,同时在今年相继推出了问津文库等系列作品。王振良先生认为,读书刊物所要做的是差异化生存,而非是简单、重复的出版劳动。
在《艺文志》主编崔文川看来,读书刊物在未来依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具体到刊物到底是做纯粹阅读的,还是与市场相结合,都值得进一步探讨空间,而每一本刊物都应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从而才能为全民阅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过,读书刊物在当下的生存,不仅仅是一两册读书刊物生死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全民阅读与阅读推广该如何进行的问题。读书刊物办得好坏自然是能决定了它的生死。简言之,关键是刊物是否能跟这个时代调适,既做得有声有色,又能让读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