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指数时代的冷思考

(2014-11-27 08:35:38)
标签:

杂谈

  深圳读书月今年走到第15年,首次发布了《2014年度深圳阅读指数报告》,一个衡量深圳阅读生态的新名词首度出笼:阅读指数。它是针对市民阅读行为(阅读量、阅读兴趣等)、阅读环境(图书馆、阅报栏等)、阅读活动等做调查后形成的数据。

  指数作为一种经济学概念,引入到社会、文化等领域,其涵义也在不断地更新、扩散,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幸福指数,就是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此就会得到一个很直观的印象。但这样的指数似乎让人信服的数据并不是太多。毕竟每个人的幸福指数是不可以某个统一标准来衡量的。

  那么,我们所说的文化指数呢?是不是我们达到了量的要求,就是满足了指数需求。似乎也不能完全这样说,我理解深圳的阅读指数,只是一种统计数据,旨在提供给大众一个直观的感受,你看,阅读人群、种类等等,与此前相比,都在上升。但衡量一个城市的文化指数,这只是一方面,它不能取决于高楼大厦,也不能归结为就业学历高低,说到底,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的衡量标准应该更加细化一些。

  如果说指数的要义在于持续提供运用的话,而文化范围内的大数据则给我们提供更为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以此来看待我们的文化生活,或许更容易发现:热闹的指数背后,更多的是在强调文化的发展空间。岂知,文化生活的延展是有一个过程,它与当下的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又能展现出文化特性。所以文化消费以指数来替代,看上去高大上了,却又可能只是反映在“指数”上。

  指数带给大众生活的应该是幸福感,是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多元,而不只是数字上的呈现。只有文化共享变成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文化指数才有可能带给大众更多的实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