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再上行,河岸上有许多巨石,那是去年的泥石流从山上带下来的,河岸是新修建的,上边有两座铁桥,巨石还没有处理掉。
再前行一两百米,就到了羌绣传承人王小芳的家。在门楼的门上贴的是年画,降魔、镇妖。进得门来,步行几层台阶就到了院坝。这是地震以后援建的院落。靠近院墙的一侧种了些花草。
王小芳家里除了其夫妇以外,公婆也住在这里。两个女儿在汶川县读中学,每周回来一次。我们的采访是从拍羌绣开始的。
跟祖母学艺
羌锋村的刺绣一直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它是汶川县建在岷江边的最古老羌寨,也是自成都进入羌族居住区所遇到的第一座羌寨,故称西羌第一村。1996年10月,羌锋村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王小芳今年四十余岁,她学习羌绣的时间也有二三十年了。她的父亲是当地著名的释比王治国,在羌族人家里,也算是有地位的家庭。小时候,她没有去读书,就跟祖母学习羌绣,那时候做着好玩。心灵手巧的她就一件件绣出了实用的服饰。
“我们平时这里有农活,羌绣主要是在农忙闲暇的时候做,等到女孩儿6、7岁时就会传授她们羌绣,然后她们从此开始做羌绣,然后再由她们传给她们的女儿,就是这样一代传一代,沿袭至今。”她这样说。
“学的过程,就是跟着学。传统的羌绣,大都有固定的图案,因此,学起来也很简单。绣的材质分为一般的和丝绸的,要求也有不太同。但要想做的更好,那还是得有技法,用线、构图、配色、针法都要做好才能完成一件羌绣。一旦一针绣错了,一件绣品就毁了。”王小芳说。
“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在羌族人家,不少女子都会一手好绣品。王小芳说起学习的经历,好像是家常便饭。对她来说,或许就是一种人生体验:女孩子不读书的年代,她除了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之外,选择了羌绣。“祖上都一直会羌绣,一代代传下来的。有几百年的时间了。”
羌绣还有一个特点是,不画样,不起稿,眼见手绣,活灵活现。莲花象征纯洁,牡丹象征富贵,羊角花象征爱情,粮食象征丰收,鸟巢象征喜庆……颜色大红大绿,图案简单奔放。
偶然的获奖
阿坝师范专科学校的赵曦教授研究释比文化,曾多次来王小芳家里访问。她告诉她们说,羌绣是艺术品,如今很多地方难以找到做工精细的羌绣。他给以王小芳家里以支持。这样,她在业余继续做羌绣。做羌绣靠的是手工,而织腰带靠的是技术。
羌绣的针法多用架花(挑花)、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绣花)、勾花(链子扣)等几种。题材大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生物,如花草、瓜果、动物及人物等。而羌锋村的羌绣产品从构图、配色、针法等保留了民族特色,既有原始古朴的羌族服装、鞋垫、云云鞋、围腰等,也有现代工艺的产品。但总体看,数量不是很多。
羌绣的获奖,在王小芳看来,有些偶然,所以就始终没有放在心上。毕竟相对于生活来说,羌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成了传承人
羌绣传承人汶川县羌锋村的汪国芳曾说,传承人的任务就是:“把我一个人的‘习惯’恢复到过去一个民族的‘习惯’。”
据《汶川县志》记载:汶川一带羌族“妇女织麻,纯俗犹在”。然而在1950年后,羌族地区都没有了家庭手工纺织业,衣着上大有改变。今天的羌族人家倘若不是重要节日,从其穿着上看,与街市上的普通人无疑。
与当下热闹的羌绣帮扶计划相比,王小芳更像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她的家里,我们浏览她所做出的一件件羌绣产品。一张绣帕,黑色底子上,用嫩绿丝线刺出弓曲欲伸的龙身,红线刺出钢硬的虬须,在白色云团间呼之欲出。除了绣帕,还有围腰、腰带、云云鞋、荷包、烟袋等艺术品。
凭借着精湛的羌绣技术,2006年7月,在在首届古羌文化艺术节上,王小芳被汶川县委、县政府认定为羌族刺绣艺术传承人。虽然她成为了羌绣传承人,可家庭生活并没有发生更大的改变。王小芳选择了去大禹农庄打工,做服务员。
一件围裙,要绣上十天半个月,这还是不耽误农活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她指着围裙的下面的一个图案说:“就这个,看上去简单,一天都绣不好。一件围裙,顶多卖上一千块。很多人觉得很贵。”
这是手艺的价值。在消费社会里,手工艺品价格与普通商品相比,显得过高,这也拒绝了一般消费者。可这是一个悖论,一旦手艺的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可能就没人再将手艺继续下去了。
在打工之余,王小芳还在坚持做刺绣,只是现在做的少了。在谈到传承人问题时,她说:“现在坚持做这个的年轻人少多了,因为花时间,挣钱不多,也就很少有人学羌绣了。这也许是当下手工艺普遍面临的困境。”
花样、绣片、绣线,这些基本材料,通过技术做成手工产品,费心思,也费眼睛,所以到了一定的年纪,刺绣就做得不那么精细了。这种挑战,也在让羌绣渐渐地远离生活。
女儿现在读中学,接触刺绣少了。“以后恐怕很难做这个了。”王小芳说。随着非遗保护的升级,这几年手工艺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也并非是所有的传承人都有那么多的关注。而王小芳可能就是最少关注的一位。在她看来,羌绣的传奇,是外界的传说,而对羌族人家来说,更多的是日常用品罢了。而随着工业经济的来临,商业、消费也在不断改变乡村的生活观,刺绣越来越少被关注,也似乎是应该承受的命运。
羌绣的针法
羌族刺绣针法除多采用挑花外,还有平绣、纳花等等。
“挑花”也叫架花,又叫“十字针法”,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是按照棉布或麻布布纹的经纬十字交叉点用针带线上下穿刺,绣出很多的十字构成图案的刺绣方法。挑花多为黑底白纹,色彩对比强烈,醒目而调和,质朴而敦厚,有浓烈的装饰图案美。在羌寨中较普遍的挑花刺绣技艺和针法主要有“十字挑”、“串挑”两种。
“十字挑”是采用斜形交叉十字针组成花纹,按布料的经、纬下针,针脚精湛,挑缀严谨,组图美观,但是工细费时,常以小型挑缀为主。“串挑”又称链子扣,第一针从下往上穿,穿出布料之后退回来挽一个扣,在这个扣中往布料底下刺第二针,针线穿出来之后依然在布料上挽扣,扣扣相连,挽成链状构成图案"串挑"的特点是较省工时,但是略显粗犷适于大面积的围腰装饰。
“平绣”是在平面底料上运用齐针绣制图案的方法,齐针是指以针线平行或斜向地刺绣在织物上,起针和落针均位于纹样边缘,针脚排列紧密,绣面匀称平整,不重叠。平绣的特点是绣面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富有质感。
“纳绣”多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绣花图案重叠在一起,以此表现出图案的层次之美。一般在第一层绣出图案后再在上面绣制第二层。如果要绣制的图案是一朵花,第一层使用粉色,按照图案平行排列针脚,第二层使用红色,从第一层花瓣的中间起针,使两个颜色的线有一定的重叠,这样一层一层的绣制。如果说平绣是色块与色块的衔接,纳绣则讲究利用层与层之间线的颜色不同进行过渡表现出图案的层次与美感。
还有这种扭针绣,首先它要使用到两种颜色的线,蓝色线第一针从布料底下穿出来到布料上面,绕一个圈,再用红色线,使用小短针,把它钉在布料上。这样红色描绘图案,蓝色增加立体感。
还有一种接针绣,在运针时一针扣一针,第二针必须在第一针的落脚处搭上针脚,这样按照心中的图案一针一针地绣制,经常与链子扣搭配使用,点缀在围腰上。
因为羌绣图案经常为花朵,所以花朵中间的花籽也有一种独特的绣法叫做打籽绣。打籽绣是绣花针从布料下往布料上面穿,针尖在穿上来的线上绕两个圈后再穿到布料下面,这样,线就在布料上结了一个小疙瘩,好像花籽一样。
制作羌绣可以先打样子,用带有颜色的笔在要绣制的地方画上图案或者仿照已经画好的图稿进行绣制。用纸把要绣制的纹样剪出来,这些剪出来的纹样先在鞋子或是服装上比一下,然后用绣针和线把它钉在要绣制的布料上面固定,固定好了,选择自己喜欢的毛线进行绣制,这样均匀整齐的针脚会把剪出来的纸样遮盖住,既不用担心笔墨沾在布料上,心里的图案还有了参照物,很是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