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泰行记

(2014-11-18 08:25:13)
标签:

新泰

谷雨

家宴

竹溪

徂徕山

分类: 生活剧场

新泰行记

刊《新泰文史》2014年第4期

 

    第一次去山东,第一站去哪里,第二站去哪里,颇为犹豫。去曲阜看孔子,可如今的国学把孔子变得面目不可亲,不看也罢。去泰山,一揽小天下,固然好。可因少了人情味,也就少了些趣味。于是,第一站去淄博,第二站去新泰。皆因为这两地皆有朋友也。有茶可资聊天,快活犹如神仙。

 

书房里品茶

九月二十三日中午,我从淄博坐车去新泰。一路上,阿滢、谷雨兄不断短信、电话往还,我不断地报告车子所处的方位。热情得手机都感到有几分发烫了。路上,谷雨兄接了我,直奔幸福里——秋缘斋的所在地。不少爱书人到新泰,一定得去秋缘斋,无他,秋缘斋里的书让人羡慕,更何况还有热情的朋友。

刚走到门口,就接到阿滢兄电话:到哪里了?我接过电话:到门口了。

如此简捷的对话,就进入到了秋缘斋。摄影家李振川老师在一旁拍照。跟阿滢兄握手,携手进入秋缘斋。西墙上挂着丰一吟老人手书的“秋缘斋”几个字,其下是张办公桌,桌上一台电脑,亦堆放了一些书册。背后一堵书橱,放着这样那样的书,秩序井然,地上是尚未整理的书刊。大致浏览了一下,就坐下来喝茶聊天。喝茶的所在是阳台改建的,有点小,东西各一位置。谷雨兄笑说:“西边的位置是我的专座。”东边自然是阿滢兄了。两人对座,喝茶聊天都好。再有朋友来,一样在旁边可摆出三两个小凳子,样喝茶聊天。这天泡的茶是新泰的地方茶——徂徕春,挺好,许多地方茶在我看来不比名茶逊色,就在于它们有地方特性。

第二天上午,我们几个人又聚在秋缘斋喝茶,泡的是西湖龙井。聊得愉快,书情书色倒也风情别致。这让我想起谷雨兄的《饮茶“秋缘斋”》来:

在秋缘斋饮茶,实为糟践茶,我与秋缘斋主阿滢先生均不懂茶,冲什么喝什么,从不挑剔,喝茶是引子,聊天是正事。在办公室常喝铁观音,劣质的铁观音,一喝肚子咕噜噜乱叫,除油最好,浓郁的苦味儿,实在倒了我的胃口,秋缘斋少有铁观音,而有一次,阿滢冲一包铁观音,一尝,惊谓“天上来茶”,我说“真不知道铁观音还有这么好的!”

到新泰,除了逛秋缘斋,就是谷雨兄的书房了。第二天,我们三五个人一起跑到了谷雨兄的拙书堂。走进客厅,就是一面顶天立地的书墙,气势了得。平时跟谷雨兄聊得少了点,似乎书友能参观其书房的也不多,自然是这风景有许多可观处,为众人所忽略罢。

谷雨兄爱好广泛,古雅,文玩、字画、陶器等等都属于他涉猎的范围。在书房,看到这样那样的作品,真是琳琅满目。有时,我想所谓的情调,岂不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那一份素雅。

 

豪爽的酒风

到山东,就已听说其酒风的彪悍,倘若没有亲身体验,是难以相信的。山东人喝酒的豪爽劲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在新泰依然。我到的第一天中午,走进餐厅看见了诸多陌生朋友,阿滢兄一一为我介绍,我也记不住名字只好点头问好。后来总结一下,大都是诗人、画家、书法家。这次聚会是因阿滢兄的《秋缘墨彩》的出版。

先说吃饭,因我是客人,主陪就拈起鸡头放在碗碟上,然后开始说话。这鸡则寓意为吉祥如意。我这才知道在新泰吃饭,少不得有鸡,有新泰归来不吃鸡之说。而菜也多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食材,可惜的是我居然忘记了拍照片。

谷雨兄曾在文章中说到新泰的喝酒规矩:主陪敬酒,四口一杯,象征四季平安;副陪敬酒三口一杯,博一个“三三不断”的好彩头;接下来,三陪喝两杯,到九九归一;四陪喝两杯到十一口吉祥酒。人多,自然酒就要喝得更多一些,规矩也就顺便有所增加。这是其他地方少见的风气。时常遇到的喝酒规矩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就开始推杯换盏了。酒量大的不妨尽力喝去,酒量一般就适可而止。像我这样,第一场下来,就觉得不支了。原因无他,大家都在尽力喝酒,如李振川老师因冲洗照片来晚了,我们已喝过一杯酒,他就独自一口干掉一杯。这气概我是没法比的。

一场酒下来,等到我发言,自然是感谢大家在百忙中出席,这已是喝酒的终了。晚上跟李振川、阿滢、胡永生诸位在一起喝酒也是如此,原本说不再喝酒,但盛情难却,好歹喝了一两杯酒,又换上啤酒,真是有些醉意,说话说到哪儿,都不大知道了。

在新泰的两天,大致是如此豪爽的喝酒,这是以前从没有体验过的。说起来,对酒我也没啥钻研,无非是喜欢喝酒的氛围而已。阿滢兄也极喜闹热,一旦喝起酒来,若没有旁人从中劝导,非醉酒不可。谷雨倒是喝酒从容,一如他对茶的态度。

喝酒的规矩,在我所喝过酒的地方,大概是山东为最了。

 

徂徕山 与竹溪

下午,阿滢带领着,与李振川、牛桂华一起去徂徕山。这山最为著名的是竹溪六逸。我在好几个地方看到竹溪六逸的图画,真羡慕那一种生活。史料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想来是多少有些隐逸的味道。

后来,这里建有徂徕书院。范成大最早的提出了古代四大书院之说:“诸郡未命教时,天下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那么,今天还能寻见遗迹吗?探古寻幽,在徂徕山,或许能发现文化延续的种种方式,不过,踏足徂徕山,要想看真迹,可能有些失望,但遗迹多少还在。穿越历史时空,才能体验出历史上的种种,且不管它的真假,其实都是在暗含着式微的生活,与传统有了距离。

沿着石板路上山,上到一定的高处,但见庙宇,似乎难以寻见几许遗迹,残碑断碣,讲述的是往昔的故事。很显然这里没有得到商业开发,所以不管是庙宇店堂还是石碑,尚且没有得以很好的修整,除了我们几个人,就没有参观者。我发现这里的林木种类颇为多样,显示了生物的丰富性。大家走走停停,见一石碑,记载民国旧事。这个可能是最古的了吧。且不管它,往下走,好几块石头上刻上了仙境、桃源深处、激湍、活泼、竹溪等字,书法独特。这样的石刻在今天多少还保留着一些古风。

竹溪应该是一条很好看的溪流,如今是只看见河滩,不见水流。想象昔日的故事,似乎有些遥远,也难怪。如今的环境变化,让竹溪早已消失掉了。下得低处,有一农家,几间房舍,看上去简洁,而不是普通人家所谓的院落,坐下喝茶。阿滢与李振川多次来过这里,如果主人在家,总不忘喝一杯茶。过去的故事,没好去打探,生怕破坏了记忆中的美好。

临走之时,我还惦记着:竹溪怎么没有溪流呢?

 

夜聊书人书事

到新泰的第一晚上过得简单。几位文朋诗友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后来一不小心都有些醉了。回到旅馆,却还在兴奋着,“再去喝酒,一醉方休”,这样的想法多半不大靠谱。因为刚一回到房间,就有了几分醉意。阿滢兄见此情况,就留了下来,如此就有了一次难得的夜聊机会。

去年在上海参加民间读书年会,那是第一次见,却因会期太短,人来人往,几乎是匆匆打个照面就分开了,聊天不多。这一次不妨夜聊。东拉西扯,说当下的书人书事,谁谁又要推出新书了,谁谁又如何了,这当然是闲话,是看当下的爱书人的状态。有时不免看着一些事着急,但又无可奈何。如今的爱书人虽然人数众多,但就质量而言,却未必是有多高,至于读书做人的道理,也似乎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说来说去,都觉得浮躁的时代,就难以安静地坐在书桌前。

像我这样看似潇洒的旅行,不过是借着旅行的机缘看看各处朋友都在勤奋地耕耘、阅读问题上虽是各有千秋,但到底都是往前走,这才是爱书人应有的态度。阿滢则分享他的阅读经验,这在我看来,虽然在网上聊天多多,但缺少了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也真是有些遗憾。

话是越说越多,两人居然都没有睡意,一直到凌晨三点钟,想着接下来还有活动,就说:“早点睡吧。”我想起几年前,跟薛原兄在成都夜话,聊天到深夜的场景来。书人相聚,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那不是抱怨,而是在分享不同的阅读经验。

 

阿滢兄的家宴

早前,有好几位朋友说,一定要到新泰来,共同祝贺阿滢兄的五十岁生日。所以我的出行计划也就做了修订。赶在了二十三日到新泰,休息一下,正好赶上生日聚会。二十四日晚上,是阿滢兄的家宴,就设在杞城人家。我注意到,在酒店前面有一座小小的庙宇,名叫八腊庙。在家宴尚未开始之前,我去参观了一下。

家宴在七点钟开始,先是由摄影家李振川给大家拍全家福,然后是分别合影留念。在家宴上,来得是阿滢三兄弟,以及子女和外孙女,先是大家齐祝阿滢兄生日快乐。随后由阿滢兄长带头喝酒吃饭,一如平常的喝酒规矩,如此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已是喝了两杯白酒。

接着的程序是晚辈给长辈敬酒,用茶盘端着两个酒杯,一一敬酒。这敬酒,被敬的人坐着喝酒,再说一些祝福或感谢的话。如此我才知道,在新泰的家宴也是有规矩可言的。等到敬酒结束,晚辈们就各自玩去了,剩下的就只有喝酒的人,于是几个人连连碰杯,一旦喝酒就要喝两个。喝过一轮之后,又需回敬。如此下来,喝酒的量也就增加了几许,我也真是有些醉了,阿滢兄说再来一杯,赶紧打住,生怕一不小心就醉倒了,那可就糗大了。

等到喝酒结束,上来了主食,一人一碗手工面。面有筋道,又要咬劲。一餐家宴下来,多多少少体验了新泰的家宴文化。以上是凭记忆写出来,或许有不准确的地方吧。

 

李长枝先生

在谷雨兄家聊天,说起新泰的文化老人,他说,李长枝是被忽略的一位诗人。由此,我这才对李长枝先生多了一份了解,他今年七十五岁,在古诗词方面造诣颇深。二十四日下午,几个朋友先去看了新泰八景之一的灵槐。而后计划去看李长枝先生,先至其家人所开的装裱店,没见人影,原来他今天休息在家。考虑到行程已满,就只好等有机会再拜访了。记得此前一天的午餐上,我与李老先生简单见了一面,也没有深入聊天,真是错过了。

李老先生一生坎坷。在山东实验中学高中毕业后,因复杂的社会关系,最终未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随后命运多舛,先后在吉林延边的203勘探队工作、在北大荒的生产队放牧、在原籍山东新泰大霞雾村务农、在新泰翟镇黄泥庄做赤脚医生。直至1990年才落实政策,被安排到新泰果都镇卫生院中医科工作。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在报刊发表作品,先后在《济南日报》《山东文学》《大众日报》《人民日报》、新加坡《联合晚报》等报刊发表过三百多首诗歌。文艺创作是他一生的挚爱。退休后,又在各网站发表了至少六千首旧体诗词。同时集甲骨文诗词曲赋文联一百多题,由山东大学王长水教授书写后,出版了《王长水甲骨文书法风韵》。

最近三年来,李老先生又把主要精力用在石鼓文上。他在红袖论坛的诗风词韵版,发表了《集石鼓文二百一十八字为诗词曲赋联》,目前已创作了三百四十多题诗词曲赋及楹联。该版的精华区显示,这个帖子的点击率已突破百万大关。试看:

 

五律·寄巴蜀友人

花好佳人涌,盈盈一水流。

夕阳怜古树,处子泛渔舟。

君谓蜀天秀,我来吴国游。

鸣禽自有道,为乐不多求。

 

五律·夏日偶成

旱田逢好雨,窗右水汤汤。

涉艺人多趣,无求我自康。

嘉禽怜玉树,古简载华章。

乐道归宁静,师贤咏夕阳。

 

李老先生虽然在诗歌方面颇有造诣,但限于交流的减少,不为外界人所知。其实,这也是当下的文化困境,文化虽然看上去多元而丰富,却有可能只是注重热门的学问。我在写这篇文字时,在网上搜索李长枝先生的资讯,零散的信息不少,却还没有给以客观的评价。这给我的感觉是,他是尚待进一步挖掘的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