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拉拉的世界

(2014-11-13 07:30:17)
标签:

杂谈

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她所承担的是挑战、抗争,她的理想世界就是——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到教育的好处。

马拉拉的世界

当我们的目光越过世界的大山或河流时,才能理解世界的深邃。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并非是源于偶然,而是她以自身的努力,不断地践行朴素的价值观。在其自传《我是马拉拉》中,她以个性的方式呈现出了对价值认同的赞誉。至于以生命抗争,于绝处逢生,一个巴基斯坦女孩的传奇故事来定义马拉拉,很显然只是看到她传奇的一面。

众所周知,在巴基斯坦的世界里,不平静是常态。马拉拉所出生、成长的时代也不是黄金时代,所以她才有可能在上学的路上遭遇枪击。马拉拉的命运由此改变,她认识到:“看到黑暗,我们认识到光明的重要。在沉默中,我们认识到声音的重要。当我们认识见到枪械时,我们认识到笔与书本的重要。”

马拉拉所介入的是“一场对抗文盲、贫困和恐怖主义的抗争”。在回顾马拉拉的人生中,其父亲所创办的胡沙尔学校就是一种反抗,不仅如此,他还发表反对言论。这种反对的声音被视为“不合时宜”。马拉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种下了反抗的种子。在面对恐怖时,她是怀有恐惧的(夜晚紧锁门窗),但这一切似乎都不可阻挡。她还是在上学的路上被枪击了。幸运的是,在英国接受治疗后,马拉拉恢复良好。当时只有15岁的马拉拉在回顾遇刺场景时称,“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命是普通的。但对于那些敢于发声的人来说,生命就必须冒险”。马拉拉由此反思,并创建了马拉拉基金会,“我们希望每个女孩、每个孩童都能接受教育。”

这就够了,无需太多的言辞。因为马拉拉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世界,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是的,当我们回顾历史烟云中,无数的英雄、伟人都是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不管是遭遇历史机遇,还是偶然的巧合,他(她)们走向了历史的前台。马拉拉的理想世界就是,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到教育的好处。尤其是针对恐怖主义世界里的孩童来说,更为重要。

马拉拉争取女童教育权的名言是:铅笔比枪支更有力量。不过,若将马拉拉称为传奇,不如将她的成长史看作是对理想的追求。不如此我们就只能看到传奇的一面,而忽略掉了马拉拉的世界原本是宁静和平的。如今,马拉拉成为世界人物,她所承担的是挑战、抗争。

在读过《我是马拉拉》之后,我倒觉得如果没有恐怖,她的生活可能并不是今天这个样子,而是一个正常的中学生活。但生活里没有假设,犹如鲁迅所说的是“赤裸裸的现实”,有着残酷的一面。这一切被打破了之后,马拉拉的世界无法复原到曾经的样貌。因此她才逐步认识到抗争的重要性,即不再有人迈上与她相似的命运。愚昧与文盲几乎是同义语,在一个充满危机的社会里,倘若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残酷,就无法让我们的人性提升的更高,也就距离理想世界更遥远了。

《我是马拉拉》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克里斯蒂娜·拉姆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物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