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不久,几位爱书的朋友聚在一起。有一位就说,我们国家是文化大国,现在文化复兴,应该从读书开始。这话当然大家都赞同。但他接下来说,我们应该搞一个中国读书节,然后申述理由若干。我倒觉得大可不必如此,读书嘛,当然提倡全民阅读,但一个中国读书节,就能解决阅读难题了吗?
关于读书,现在有四月二十三日的“世界读书日”,各地还有自己的读书月,至于读书沙龙、文化讲座,不少地方也都在进行。即便是图书行业里,也有图书馆举行的活动,书博会、书展等等,民间也还有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可谓深入各个层面,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对全民阅读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这些阅读现象看,可谓是千姿百态,又各有精彩。在这些活动当中,是否就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了?似乎不能够,并非是这些活动不够精彩,而是它们是否适合爱书人的口味,让少读书的人也参与进来。简言之,是读书活动是否有足够魅力的问题。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如果活动不能让参与者从中受益,可能参与的人数就会大大降低,“反正与我无关,干吗要参与进去”之类的想法,或更为普遍。这也不能怪当下的文化过于功利。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所提倡的阅读并非是一味高大上的东西,而是接地气,让大多数参与者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益处。
与其搞一个没有人气的读书节,不如踏踏实实地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推广。这让我想起,不少地方在做文化时,都想着做一个地方文化品牌出来,比如艺术界流行画派,比如读书也讲究地方特色,猛一看,这都是地方软实力的体现。可在更多的时候,这样的实力是需要点滴去做的,而不是靠打造、推广就能一下子完成的。
这让我想起学者扬之水曾说爱惜汉语,“数目字表达的阿拉伯数字不断扩大化更是对汉语的一种损害”,时下的成语大会、词语听写大会,似乎跟设立中国读书节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从客观上看,即便电视、电台有读书节目,受众也是少数的。这其实说明当下的阅读困境是多重原因造成的。
教育上有句话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阅读何尝不是这样,并非是读到一册书,立马就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唯有脚踏实地的阅读才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要扭转时下急躁的阅读风气,也不是靠一个读书节就能解决的事。
这又回到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上来了。这个话题当然是老生常谈,却又关系到阅读的未来,在这一块倘若没有更多的思考,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有朋友认为,读书是少数人的事,不必人人都阅读。事实上是这么回事吗?却也未必。我倒觉得有时爱书人夸大了阅读对社会作用的功效,阅读就是人与生活如何更好地相处。你看,不读书的人还不是照样吃香喝辣的,未必活得就很差。相对而言,读书可能让人活得更有诗意一些,少一些粗糙,甚至草莽江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