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远离故乡,每年的中秋过得简单极了。以往在老家,中秋是要与亲戚互相走动,送上月饼、水果之类的。平时难得一聚的亲戚,也会抽个时间聚聚。
在城市里生活,起初一个人过,跟朋友喝喝酒、聊聊天,似乎就已足够,有时也会跑到河边放起了河灯,许的什么愿,则早已不记得了,月饼是何滋味,更记不住了。粗糙的日子,简单的生活,是那几年的城市生活写照。
中秋这一天的习俗,饮食与平时也有点变化,春天里开始养的小鸡,此时刚好长大,趁着中秋节杀吃,也几乎是每年乡村生活的惯例。再炸油饼、糖糕之类的,就已很丰盛了。晚上还能够喝酒、赏月——在城里倒是难得遇见月亮了。
这几年移居城市,中秋过得也简单了。与在老家相比,似乎还保留着吃月饼的习俗吧。此外,天气变化很大,阴雨天,肯定无法赏月了。即便是晴天,也未必能够赏月。总而言之,赏月多少有些奢侈。每年这时候,大都是跟家人在一起吃吃饭,回忆一下曾经的生活,至于朗诵诗句,风雅一回的兴趣似乎也淡了。然后跟老家的父母通一下电话,似乎就有了中秋的意思。
城市里关于中秋的习俗,在晚清到民国多少还保留一些,然后就越来越少了,这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渐渐地被淡忘的过程吧。即便是每年都有月饼节,也只是一个象征。
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可我们的许多好传统,却都被一一丢弃了。至于我们在未来会否失去中秋?我是乐观主义者,中秋的传统可能以后会少了,其形式也许会有更多的变化。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它所承载的是文化意义上的乡愁吧。
中秋的意思,不管社会怎样的变迁,也还会有人记得它的过去。它的存在感则让我们看到一个传统节日的变迁。苏轼的《水调歌头》似乎依然在萦绕,可故事多少有些缥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