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客书的精神
MOOK,又被成为杂志书,有时也被成为慕客书。这几年,这种类型的图书在逐年增加,也有做着做着就死掉了的。总体而言,这类书强调的是精神与品质,一旦有所下滑,就可能使其走向停掉的可能。
盘点目前还在活跃着的慕客书,或许我们能通过它们看到阅读的风向。从《读库》、《老照片》开始,到《温故》、《闲话》和《碧山》,再到《问道》、《我们》。当然。这类的刊物还不止这些,比如《挖历史》、《历史学家茶座》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传递着文化精神,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阅读的潮流。
“三有”《读库》
2006年,著名出版人老六(张立宪)以一己之力创办了《读库》,每两个月推出一期,至今也还是这系列图书中的佼佼者。《读库》所倡导的有趣、有料、有种,也被称为“三友”。由于其每期选题厚重而不乏灵动,成为很多精英知识分子和爱书族们收藏的“私房书”。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由《读库》先刊发作品,随后推出相应的图书也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比如诗人刘春的《一个人的诗歌史》就是在《读库》先刊发,随后结集,并相继推出台湾版。这可以说是《读库》创造的一个出版奇迹。像这样的案例每年都有一些。如果说《读库》的来源是“阅读的仓库”的话,那么,通过这种阅读体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能够舒服地阅读。
不过,《读库》的模式不可复制,这既有主编魅力的体现,更有着人文关怀在里面。曾经有刊物想做《读库》一样的刊物,却没有成功的案例。
与《读库》对应的是《老照片》,在冯克力先生的主持下,坚持到现在,可谓是成功。后来也有人想做《老漫画》、《老插图》之类的图书,也都没能够坚持下来,这背后不仅仅体现了编辑的功力和资源的配合。其实也有着更深层的问题:即刊物所传递的精神是不可替代的。
不闲的《闲话》
青岛的臧杰先生是《闲话》的倡导者,在编辑宗旨中,他说:“传承《良友》画报精神质地,以新生代慕客书的形态,扫描名流世界,管窥历史碎屑,近观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会使人获得异乎寻常的人生趣味。”
这里所谓的扫描名人世界,即通过围观的管窥和历史碎屑的捡拾,再现文人、学者、科学家、艺人和殖民者的命运和襟抱,呈现文化、学术。艺术以及现代化进程与人生的关系。它“仰慕有文史价值的文字、有故事特征的叙事以及平民化的学问肌理。”
2008年,爱书家薛原与臧杰一同主持《闲话》。闲话并非八卦,也非娱乐,而是在历史中关照生活。创办之后的《闲话》主题日渐明确,每期为一个主题,如书生不自量、无关娱乐、风月无边等等,连续推出二十余种,由此可看到一代代人的生命纠结与历史遇合。这其中的爱恨情仇,也都在历史烟云中,期待有缘人一一打捞。这其实也跟历史、记忆相关,如何才能更好地走近历史现场,也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与《闲话》风格相近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温故》系列。它是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其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对人类以往生存状 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从手艺到精神
蜜蜂出版所推出的《碧山》是从《汉品》而来,最初这本书定义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种种,诸如人文、建筑、诗词等等。在出版了几期之后,就改为了《碧山》。其声称的“乡村建设计划”是一个乡村文化的系统工程。
《碧山》是源于几位艺术家在安徽黟县碧山的一个文化计划。“碧山计划”由左靖和欧宁在2011年发起,是关于知识分子离城返乡,为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奉献才智,再造农业故乡的构思与实践。而《碧山》里设置的“行动民艺”、“传承与表现”和“故土残调”等分类,正是“碧山计划”具体实践的记录和思考。
《碧山》 除了关注乡村生态之外,还在关注手工艺,以及乡村生活,包括书院、园林、建筑等等,都有精彩的呈现,但有时又显得过于文雅,与现实里的乡村生活有点疏远。不过,《碧山》更像是一种人文实验。这与台湾的《汉声》杂志有几许相似之处,却更贴近乡村生活。
与此相对比的慕客书是《问道》和《我们》。前者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贯通儒、释、道文化。按其主编张剑峰的说法,“每期都将深入中国最隐秘的地域寻访世外高人智者,与智者对话,问之与道使人生无惑。并致力于带领读者一起寻找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路标,与中国人一起见证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关注的是人的心灵问题。而《我们》关注的是身心灵话题,从逆行到素直,“给人带来宁静的力量,继续前行的勇气:也许各自经历不同,但人人背后皆有苦乐,其实我们都一样。”
从手工艺到精神,既有回归,又有探索。在人文领域里,这样的解读方式也许并不是十分完美,却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阅读的路上,我们所知的并不是太多,而是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如此,或许我们收获的就会更多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