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评奖 也需有共识

(2014-08-15 06:48:24)
标签:

老舍文学奖

文化领域

共识

奖金

含金量

分类: 文化创意专栏

 最近一周,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相继揭晓,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前者在今年发不出奖金,更被曝差点被取消,令人扼腕。老舍文学奖是我国四大文学奖之一。而后者因评奖人数众多却也广为争议。

  在面对文学评奖时,可以看到参评者、评委、爆料者、旁观者等组成的众生相。这只是文化领域的一种评奖而已,却折射出了评奖的多面,对获奖的含金量评估,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面子工程”。试想,原本是为了获得某奖而“量身定做”的作品(这类故事一直围绕着获奖而发生),结果没有获奖,自然会有“不公平”之感。

  在观察文化领域的一些所谓评奖,,且不说其中的公正如何,却也有不少存在这样“量身定做”的现象,无非是为了获奖而已,至于作品的创新如何,可能并不会受到太多的关注。这也是一种尴尬的状况,获奖作品愈来愈多,却未必是一种繁荣发展。

  就今年的老舍文学奖获得者而言,没有奖金,或许更能增加这个奖项的含金量。而这也显示出作家与作品的品质,相信因为没有了奖金,少了名利之争,“跑奖”的可能性也会有所减少。所谓获得某奖,也并非是一种“终身成就”的展现,而是对曾经的工作予以肯定。如果因此固步自封,常常以某某获奖者的面目出现在大众面前,也是件可悲的事吧。

  反观一些艺术家在获取一定名声之后,依然锐意创新,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也不少见,这种艺无止境的追求,却是源于对文化上的探索。

  我倒觉得文化人在面对这样那样的评奖时,不妨看淡一点,老老实实地把分内的事做好:写小说写到极致,绘画有新贡献,动漫有新成就,至于获奖不获奖,倒都是在其次,关键是这些作品是否在多少年之后,还会有人认可作品的价值。在这一点上倘若没有共识,整天盯着获奖的事,岂能说得上对文化有所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行走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