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溪记
朋友王不了去黄龙溪玩,写了篇《烟雨黄龙溪》,看上去很不错。那时,黄龙溪尚未进行大面积开发,还是老街老巷。我第一次去,坐车过去,从华阳转车去。在河边喝茶,看水,也蛮有诗意。如若带了一册书,不管是什么样的书,此时刚好翻翻。时不时也还有卖凉面之类的小贩路过,那感觉真好。午饭就在河边上吃黄辣丁。去那天不是烟雨天,自然是川西小镇的风貌。在镇里乱走,也有意味。
逛古镇,那些年常常会去一些地方,也只是闲逛。有时懒得当天回城,就住一晚,看看夜景,也好。黄龙溪距离成都太近,似乎少有人从早看到晚,最后索性住下来。
后来,我又去了一次黄龙溪。当时在打造,街道都在改建,自然看到的风景大不同,几条新修的街巷,无人入住,看上去有些空落。
印象不如第一次的好。午饭随意选家馆子,点几个菜,要瓶啤酒,悠然自得。菜是农家小菜,也有味道。
常常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最为深刻,譬如张中行的亲友曾带他在官银号的一家小饭铺吃过清炒虾仁,虾仁是活虾现剥出来的,饱满肉甜。他说那味道极为鲜美,价格低廉,以至于晚年的他再与朋友聚会时经常反对要虾仁吃,因为他认为与在天津早年的“开卷第一回”相比,现在的炒虾仁口感差而价钱高,很不划算。天津清炒虾仁让张中行回味了几十年。
在镇上闲逛,慢慢地走,尚可。看看古树、古街、古寺,倒也不妨想象曾经的历史烟云。走马观花地浏览,半天时间不到,就可走遍。溪水清澈,可惜不见溪上来往船只。不禁遥想码头旧时光。
倘若停下脚步,见俩老人闲摆龙门阵,无需打问,只要在旁边待着,就可听到镇上的些许信息。那种时光,真有等等灵魂的感觉。
再次去黄龙溪,景区开发完毕。看上去很奢华,倒真多了俗气。匆匆逛过,就打道回城了。
华阳记
看过《华阳国志》,又有俗语说,成都到华阳——县过县。以前我住在成都东门,觉得去华阳很遥远。倘若追寻华阳的历史,也有意思,一千多年的两县共管成都的历史消失距今不到半年,似乎很少人提到这一层了。历史上的县界就在现在的暑袜街。有个典故说的是,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当时建立的成都市政府,把成都、华阳两县管理的城区部分合并成为成都市,成、华两县只辖乡区。(例:成华区地域在历史上分属原成都县、华阳县。1990年10月新区建立,并以成都、华阳两地名的第一个字而定名为成华区。)像这样的历史,在当下似乎少有人梳理了。
有一年,有位朋友跟人合伙开家动漫公司,地点就在华阳的老码头附近。那时,我住在三环路北一段,坐公交车来去,大不方便,从家里坐车去单位,中途倒车一两次,时间来回就是三四个小时,常常是上车,在其尾部选一位置,刚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读书。
虽在华阳上班,但对其的了解,还是局限于历史方面的,比如抗日名将孙元良的故事,我曾写篇文字介绍,引来不少的人围观。在当下,不过是吃喝玩乐而已,华阳看上去是小地方,却比偏远的小县城还要闹热,一些新的小区林立,虽找不到古味,却能看到历史的变迁。
有一回,几个朋友在戛纳湾喝夜啤酒,坐在锦江边,忽然一阵细雨飘来,躲入廊下,等雨过去,又移出来。如此折腾,似乎有几许诗意。其实,这饭局大多跟此时的心情相关罢了,干天气何事。我那天拍了张吃饭的照片,收在《闲言碎语》一书里:麻辣的活色生香,成都人最日常的生活滋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