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昕孺记
我认识吴昕孺兄,是最近几年的事。昕孺兄本名吴新宇。我与他相识时,刚好湖南教育杂志做了个名为为先在线的网站,网站开通一个博客频道,不少朋友在那里写博客,我也是凑个热闹,时常把博客文字发过去。我私心是想通过这个,了解现代教育的一些问题。此时,吴兄任网站总编辑。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新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我不太清楚,这个诗派是否还存在,但我想,在这个乡村凋敝的时代,所谓乡土更多的是乡愁之类的东西吧。这猜测是源于我对当下的诗坛了解,并推断的。后来,他寄给我《湖南诗人》和《诗屋年选》。我这才对吴兄和湖南诗歌多了些了解。
湖湘文化在近百年的中国文化史上可谓是异数。尤其是其周边地区的影响尤其重要。吴昕孺浸润其间,将这种文化积淀再度发挥出来,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如诗集《原野》如短篇小说集《天堂的纳税人》,都与以往的阅读经验大不相同(关于艺术特色,不少学者给以肯定并加以论述)。这不同,我的理解是个性使然。
观察昕孺兄的方式,除了这些途径之外,还有一种方式是日记。每次参加民间读书年会,他都记录下年会的状况,所思所感,即便是没能够与会,从日记中也可看出年会的风貌。如他记东莞读书年会:
“每位嘉宾对号入座。我坐在第四排,左边是日记大佬自牧和淄博才女薛燕,右边是佛山名笔杨河源与毛边书专家沈文冲。读书年会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自由,自由参加,参加了可以自由活动,即使在会上也可以自由发言,只要不干扰他人。领导在台上致辞的时候,我和河源兄便在台下讨论西方是如何开会的问题,他手上正好有一本《可操作的民主》,我翻看了一会,觉得很有意思。河源兄是去年在温州结交的朋友,现任佛山电视台新闻评论员,其人性情恬淡,思想精锐,吃素。”
说点题外话。民间读书年会举行了十余届,但每次的活动记录都不是特别多,虽然有零散的记录,到底不成规模,也不够完美,作为民间读书年会的史料,将面临诸如缺失的问题。而如吴昕孺兄这样的记录正可弥补其中的缺憾。
昕孺兄对阅读的理解,也在读书人中以观察独到,而又敢于发言著称。这或许是跟他做教育杂志相关——只有进入到阅读的现场,才能发现阅读的美好或存在的问题。
今年,日记研究专家、《日记杂志》主编古农兄主编的本色文丛亮相,这一套文丛共六册,有自牧的《书事快心录》、张炯的《从神州到世界》、崔自默的《丹青寄语》和凌鼎年的《行旅纪闻》。其中,昕孺兄的《文坛边上》和我的《微阅读》都在其中。昕孺兄的日记是记自己的创作、别人的作品,以及以湖南为主、兼及海内外华人文坛之事,许多内容是评品作品的文字;他还关注教育问题、现实热点、媒体宣传等。从中可见作者关爱国家民族社会之情之切,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