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建筑
(2014-05-27 06:03:43)
标签:
刻痕地方文化因緣英走朱曉劍 |
分类: 文化创意专栏 |
南京老建筑
朱曉劍
去南京,不是為了逛景點,而是尋找民國舊影。老樹、老建筑是首選,大學校園、書店也想逛一逛,更重要的是認識一下有風範的文化人,比如保護城市記憶的薛冰先生。
薛先生是作家,寫了不少南京的舊人舊事,因緣際會,對南京的愛就多了几分。於是,時常為保護南京的老建筑、遺跡等城市記憶鼓與呼。在他看來,這才是文化的傳承。
走在老街巷里,懷舊的味道撲面而來,老店鋪里住著現代人,那滋味是如何的,都顯出几分高貴。在甘熙宅第,老房舍里,曲徑通幽,仿佛一抬頭就能看到了戲劇大家嚴鳳英走過來。在這里,還住著南京昆曲社,其社長熱情介紹昆曲的現狀,雖未曾看見她的昆曲表演,但從言談舉止中都透著一種優雅,想來也極為精彩。
薛先生曾寫過一部名為《盛世華年》的小說,說是舊城改造,一座宅院要被拆去,無可奈何,其後人將其移入鄉間。這似乎是一種美好的想象。老建筑的處境艱難,在不少城市中都遭遇過。
今天的城市化改造,一輪又一輪,老建筑因無大的商業價值,也就保存得越來越少。好在,如今依然有城市守護者在堅守,與地方部門據理力爭,“能保留多少是多少”,也許是最尷尬的境地,卻不無意義。
這街巷,這景物,多少讓人心生感慨,恍如隔世,在現代化城市中,能目睹這種民國風貌,也真是有緣份。當我們羨慕在歐洲旅行時所遇到的几百年的老建筑,倘若沒有人去守護,怕也難免會有日益荒蕪的命運吧。
薛先生年近七十,卻還在為這些文化遺存爭取一份存在的空間,這精神可嘉可敬。聽他如數家珍講講老建筑的拆遷,也驚心動魄。到底是對地方文化的認知也都有改變,於是,城市保護的志願者中,年輕人也在增加。
倘若在面對老建筑、街巷拆遷時,多一些這樣的守護者,也許我們的城市才會多一些人文記憶,那才是人類生命的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