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剑
最近,关于“田楷事件”的讨论引起极大关注。仔细分析其因,我们会看到,使用“田楷”教材教学作为书法教育的一种方式,是否能对书法发展有所提升,以及其在书法教育中所承担和扮演的角色,能否经受住质疑;而对“田楷”利弊之探讨,则会牵涉相关个人和机构的若干权益面向。
截至目前,针对“田楷事件”发声的大多并非书法专业人士,而面对严肃论题,专业声音的缺乏显然让人失望。为何少见书法家和理论家发声,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按道理说,“田楷”作为官方书法教材是否合适,他们是较有发言权的,可事实上,书法家和理论家却鲜有发出声音者。究其因,或因他们对“田楷”关注并不太多,或因有利益上的触碰不便发言。
作为楷书的一种教学模式,“田楷”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品牌,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由于“田楷”的应时而生随势而用,能够满足广大普通书法爱好者的基本需求;二是和其注重品牌建设以及强势的推广密不可分。
从网上检索“田楷”,可以看到不少艺术培训机构将“田楷”作为培训教材使用。而选择“田楷”作为培训教材的理由,大多觉得“田楷”美观实用,初学者易上手,而其各级培训体系也相对较为完备。诸种原因,使得“田楷”拥护者广,学习者众,也使得“田楷”在书法教材中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中国楷书网”上可以看到,网站对古代经典楷书的推广并不多,更多的是在宣传“田楷”。除了“田氏面授函授班招生启事”“田英章专用笔”“田楷专用纸”等栏目,关于田英章以及“田楷”的消息和活动占据了网页的很大版面。网站的建设,可见其在品牌营销上是下了功夫的,但挂国字头,并以书法正宗亮相,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具有迷惑性的。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就呼吁要规范非官方艺术团体的冠名,看来所言确有实例。
在一些书法家的眼里,田英章所写楷书,虽是研习欧体而形成,却很刻板僵化,更像美术字。在书法教育方面,我们所崇尚的是自由选择,这样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可根据喜好进行书写,但从现状来看,无论是“田楷”还是一些片面强调书写技法的书法考级,在普及书法知识的同时,却存在禁锢书法教育创新的可能,而书法的发展正是依赖于个体的自由创作和心性表达。作为有一定成就的书法实践者,对书法未来的发展要比普通人更明白,简单来说,书法家是以自己的作品影响着大众并影响书法的发展的。从书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楷书四大家的楷书正是因其作品的审美特征可以作为楷范而被流传和继承。从这一点看,“田楷”所能担当的责任则被无限地夸大了。
很多书法专业人士和机构之所以对此话题保持沉默,或许有别的原因。书法家在针对具体创作时,岂止缺乏勇气发声的原因,更重要的则是像网上诸如“你说田楷不好,那你写出来一个试试,未必比田楷强”的一些讨论。然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并非以好看不好看简单分类,是涉及专业认知和艺术评判的,而这些,需要专业人士和机构给予解读和明示。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反对“田楷”之声,并不是反对书法教育,而是期望书法教育中有更多的审美价值存在,这其中强调的不仅仅是艺术美感,也还带有创新性质的书法教育。如今,在建设文化大国的呼声下,作为传统文化的书法,在当下的应用和传播上,不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实施机构,都应慎重考量和抉择,而必要的规范和引导也是不能忽视的。
再来看“田楷事件”,不过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小插曲。虽是插曲,但从中所看到的各方人士或发表观点或保持沉默,由此而测度出的社会关注和人心所向。因为类似的问题和现象,在今后还会有所涌现。此事件,至少给我们一次回顾和多重反思,书法教育固然不是培训书法人才,但从培养国民审美和艺术思维上考量,也真该多一些负责任的严肃讨论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