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行文化进行分析,或许能看出大众的口味或怪现象。韩国姜明求教授所作的论文《中国电视观众的连续剧消费品位指导》,对当下的电视剧进行分析,原本无可厚非,毕竟是作为一种学术研究。但岂料却遭遇中国“星粉”的不满,这一下就好玩了。
这些年,电视剧的观众也在逐步分野,国外电视剧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让国内的电视剧市场变得更为复杂。不过,就观众的个人口味而言,喜欢某一种剧情类的电视剧,就如同喜欢下馆子一样,这也绝非是智商高低就能决定的问题。早些年,没有娱乐节目可看时,可是一部电影就可以百看不厌。现在反而不是这么回事了。这说明我们的消费方式多样化,以至于我们在消费娱乐的时候,也逐渐被娱乐给以消解:这种娱乐方式所带来的可能只是娱乐消费主义。
姜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低学历高收入者喜好的剧集类型较为现实、重视逻辑;高学历高收入则喜好理性而轻快的剧集;低学历低收入者偏好“不重视逻辑的感性”的剧情;高学历低收入者则喜好浪漫而时尚的剧集。且不说这其中的结论是否科学,而是就研究而言,这样的研究也无伤大雅,“星粉”的要求道歉到底是显得自己的智商低了些。你完全不必对号入座呀,完全可以当做一条娱乐新闻一笑而过。但认真的“星粉”连娱乐都认真了,结果自然就显现了人在智商上的搞笑。
这倒让我想起重庆和成都多年以来的口水战,在谈论对方时不能用贬义,哪怕是中性的词语也会被误读,争论往往很厉害,好像真要打架了一样,都气势汹汹。结果是这争论不了了之,毕竟双方都没有科学的数据显示,谁比谁更为优秀一些。姜教授谈论看电视剧也就罢了,在某些人士看来,不仅如此,还以智商论高低,看似科学,却如同笑话智障人士一样,涉及的是歧视,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在我的周围,有喜好都教授、李敏镐的,也有只看美剧的人士。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就我个人而言,看电视剧仅仅止于娱乐或消遣,看某一种电视剧需视情况而定。话又说回来,只要是你不违反社会道德规则和影响周边的人,哪怕你看再垃圾的电视剧,也是你个人的事。这样说,可能会让一些读者不舒服。这个问题恰恰说明了我们在电视剧的口味上存在着差异,有一些个人爱好是可以私下分享的,而不能拿到大众场合来讨论。姜教授如此大庭广众之下讨论,还写成论文传播,简而言之,这会让一些人不那么舒服的。
最近,编剧全勇先说,奥斯卡提名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马修·麦康纳为了饰演艾滋病患者,体重减掉了三十斤。他凭此片荣获本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整部电影投资只有五百五十万美元,二十五天完成。在中国电影还在玩大赌狠跟风耍牛逼的时候,奥斯卡奖却越来越关注精神,关注人的内心。这就是一种差距。这种对比也耐人寻味,当我们只是关注电视剧的浅层问题时,而有的人却在关注精神、趣味的高低,这原本就是一种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了。
不过,“星粉”的过激行为更像是一种撒娇,需要被认可,看到广告,真替这样的智商捉急。假若姜教授给出的答案,这只是学术研究,跟实际的情况可能有些出入。结果,又将如何?似乎也不能证明“星粉”的智商高低的问题。说白了,“星粉”在意的并非是韩剧的好歹,而是关乎智商高低的认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