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华:申城淘书小记
(2014-01-04 22:25:02)
标签:
牛充栋四川省展览会午饭朋友 |
分类: 相关评论 |
申城淘书小记
文 罗文华
本文题为“小记”,可主人公却几乎都是著名的“大蔓”—薛冰,南京市藏书状元、南京市藏书家协会主席;沈文冲,江苏省十大藏书家;阿滢,山东省十大青年藏书家;王振良,天津市推荐的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朱晓剑,四川省推荐的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舒凡,湖南省推荐的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其余如韦泱、董宁文、卢礼阳、方韶毅、谭宗远、冯传友、吕浩、夏春锦、安武林、汪应泽等,都是各地读书界的名人。初冬季节,我们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书友,利用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的间隙,集体在申城淘书。
2013年12月29日,我们一行八人起个大早,六点半从会议地点淮海中路南鹰饭店出发,在韦泱先生的引导下,打车来到闸北区临石路聚奇城旧书市场。韦泱先生是上海著名藏书家、书话家,曾写过一本《跟韦泱淘书去》,我对书友们说,这次我们真有福气,能够亲自实践一把“跟韦泱淘书去”。聚奇城的旧书市场有两层,中间是书摊,四围是书店,人气很旺。总的印象,书摊的旧书很便宜,而书店则比较贵。我在一个固定书摊上买了一本199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外国银币丛谈》,还是作者朱鉴清的签赠本,只花了20元。这本书定价30元5角,但早已售缺,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标价都是一百多元到二百来元。
书友们如入宝山,收获颇丰。薛冰先生买到一本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纸张样本,收有数百种中外纸张样品,每页上除纸张规格和生产厂家信息外,另有流行的政治口号。此册对于辨识当时出版物所用纸张,极有帮助。摊主起初索价100元,薛冰先生几次还价,终以30元收入囊中。此外,他还淘得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初版《汉英辞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初印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理事会北京会议图册、1983年上海—横滨美术作品展览筹备委员会编印的上海美术作品展览图册。这些书资料难得,所费却都不多,可见姜还是老的辣,薛冰先生确是淘书高手,但其背景还是他深厚的学养。
来自北京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先生兴致勃勃,什么书都想买,但不明白上海的行话。后来有人告诉他,摊主说5毛,其实是50元;如果说5元,那就是500元。他听了,倒吸一口凉气,觉得这地方的书太贵了,便不敢轻易下手了。他看上一本《外国黑白木刻选集》,杨可扬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一印,要价150元。他从30元起开始砍价,没想到老板一口咬死,如果你喜欢,50元,不还价。得,正符合他的心理价位,成交了。
因为书友们出来得早,都没吃早点,待提着大小口袋出了聚奇城,就在附近的一家面馆吃汤面,边吃边聊淘书的感受,同时翻阅欣赏着朋友们的“猎物”。随后步行至不远处的另一处古玩市场,韦泱先生带我们进了海燕书店。这家著名旧书店的老板瞿永发先生,是上海市十大藏书家,他知道我是天津市十大藏书家,十分热情,合了影,还告诉我另一位天津市十大藏书家陈景林先生前不久也曾到海燕书店淘书。书友们在海燕书店一边喝茶,一边听瞿永发先生滔滔不绝地讲着上海滩的书人书事。我在书店里转了几圈儿,发现其中民国书刊确实不少。我买了一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钱》,作者孙仲汇是上海著名钱币研究专家,瞿永发先生只收了5元钱,算是朋友价。
在海燕书店,书友们都买了不少书。薛冰先生买了一些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书刊,如《乐府群珠》、《红楼梦研究资料集刊》、《戏剧研究》等。女中豪杰舒凡,买了两千多元书,请书店帮助打包寄回湖南株洲。午饭后她独自回到海燕书店,听说又买了几千元书。午餐是瞿永发先生在附近一家十分热闹的饭店请的,饭菜很好,量也很大,书友们酒足饭饱。瞿永发先生的祝酒词体现了辩证法:作为生意,你们花钱买书;作为朋友,我请客吃饭。
12月1日,是个周日,早晨六点半,我们一行十几人从南鹰饭店出发,分别乘地铁、打车到上海文庙淘书。适逢上海马拉松开赛,出租车绕道而行,耽搁了一些时间。文庙坐落在上海老城厢,闹中取静,古色古香,庭院宽敞,交通便利,作为旧书市场非常合适。文庙七点半开门,开门之前,书商满载旧书的三轮车、摩托车早已挤满门前的街道。心急的淘书人已在开始翻阅车上车下的旧书刊,成交率很高。在天津旧书市场,这叫“买头轮书”。一个女摊主亮开嗓门喊“两元一本啦,两元一本啦”,来自山东新泰的著名作家万志远先生便选了一本200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王冉冉著《奇情聊斋》。万志远先生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聊斋志异》,刚刚在我们《天津日报》副刊发表了系列文章“《聊斋》新读”。与万志远先生同行的阿滢先生,看到书摊上摆着一些署名“丰一吟”的册页、扇面等,因他与丰子恺先生之女丰一吟女士很熟悉,就拉住我悄悄地说,这些画都是仿的。
文庙七点半准时开门,书商的小车蜂拥而入,在大成殿前的庭院中各自摆设摊位,码放书籍。淘书人购买一元门票后进入文庙,几乎每个书摊前都是人头攒动,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
来自浙江桐乡的年轻“书迷”夏春锦先生十分活跃,共淘得二十多本书,其中有吴小如《古典小说漫稿》、冯骥才《秋天的音乐》、邵燕祥《无聊才写书》、徐铸成《报海旧闻》、高亨《商君书注译》及周振甫编注《鲁迅诗全编》等,虽然出版时间不算太长,但都是好书好版。浙江温州著名学者卢礼阳先生淘得一册江苏文史资料,他看中了其中近代“浙江大儒”陈黻宸的后人谈昆剧的一篇文章。来自内蒙古包头的著名藏书家冯传友先生买书一向出手大气,我看上几本旧画册,觉得要价太高,就放下了,等转一圈回来再看,都已经被冯传友先生买走了。薛冰先生买的旧书刊真是物美价廉,有民国版《曲学入门》、《乐府杂录》,20世纪50年代版《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剧孟》等,都是十几元二十元淘得。
书友们都是满载而归,夏春锦先生买的书太多,以致回程中提箱的手拉杆都断裂了;王振良先生叫来快递员,打了两大包书寄回天津。上海著名学者、藏书家陈子善先生作了一首打油诗,发在微博上:“大佬捡破烂,废纸当作宝……”哈哈,这个陈先生,还敢讽刺书友们,这么多年来他要不是“废纸当作宝”,他家里的书能多得如同汗牛充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