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是热门话题,也时常引人注目。可就文学创作而言,却少了点,更多的是对非物质遗产的不同载体的记录。秋天的时节,当我有幸读到诗人柯林的长篇小说《玉纸》时,得到几许惊喜,至少作者对非物质遗产的命运关注做了更多的尝试。这是一部弘扬民族文化的作品,更是在探索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之路。
这部小说以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和蓝田玉为主题,记述了石头村一个蔡氏家族的兴盛与衰落、光荣与梦想,以及民间手工纸的历史延伸。其涉及时间跨度大,堪称中华文明史的缩影。在书中更少不了主人公蔡水生与蔡河生的命运探讨,在上个世纪的动荡而饥饿的岁月里,苦难与激情、灵与肉、恩爱情仇……有时,真不能拿幸运还是不幸来探讨这《玉纸》。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造纸术的变革,既有对历史的尊重,也有对人物宿命的关注,蔡水生的一生跟造纸和蓝田玉相关。他不懂得革命的道理,只是从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中汲取教训。那一种敢爱敢恨的状态其实与思想觉悟无关,在他的视野里,善的一面是对造纸术的研究与探索。同时,与童娇、李秀茹、张彩凤、石小仙的情感纠葛也反映了他在面临选择时的无奈,正如造纸术的命运一般。他的弟弟蔡河生故事是小说的另一条线,从小读书,随后到处谋职不成,阴差阳错成了国军连长,但在随后的一次战役中受伤,似乎这也决定了他的命运是悲剧。
小说在大历史的背景里,洞察出人性的善与恶,从而演绎着一个梦幻般的动人传奇,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古老的激情在重新勃发!小说中对蔡伦造纸术的观察,以及历史沿革,是作者洞察了古法造纸术的起承转合,而对蓝田玉的书写,同样彰显了作者作为诗人的文化情怀。这两者之间互相交叉印证,从而将故事一步步推向了高潮。
不过,作者用他的笔锋一点一点地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的隐秘部分,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如果说这是客观公正,还历史以真实的话,那么,我相信历史或许也有另外一重可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叙事,让我们走进历史时空,在那里张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俯瞰这大地上的日常生活。这犹如柯林所言:“这部小说,以日常生活为场景,从历史中汲取素材,用文化传承来承载,表现了一种日渐衰微的历史技艺,充满了坎坷的文明之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倘若从经济学上看蔡氏家族的演变,或许早已注定了其衰落的过程是必然的,而这种传统文化的消逝,不只是蔡家的传统技艺的衰落,也还反映了传统技艺在工业文明中的失落感和无奈。《玉纸》在提醒我们的是,“再也没有人那样虔诚地对待这些纸张了,再也没有人会把这些纸张敬若神明。”这是价值观紊乱、社会思想动荡的结果。
这是一部非物质遗产的断代史,也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以今天的视觉来看民间传统手工造纸术和蓝田玉,或许我们发现它们在历史的演绎中,正是历史的机遇与偶合使其走向了衰落。但这也是当下的科技文明对传统的一种伤害,当我们使用现代化的纸张、电脑以后,传统的那种美好已然消逝。这总归是必然的趋势,可是否还有必要让其传承下去呢?哪怕我们知道了最终答案,还是在努力想保留那一份美好。从这个意义看《玉纸》,就是在唱一支挽歌,而“蓝田玉暖纸生烟”,则成为一种美好往事。
《玉纸》柯林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定价:38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