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谈吃
(2013-12-11 09:20:14)
标签:
事儿
逻辑
餐馆
地图
学问
|
分类:
相关评论
|
|
|
※书香
■夏春锦
这虽是一本谈吃的书,但文字中寻找不到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整食谱,这些文字按作者自序中的说法是“旨在探寻美食的奥秘”,“因为从古至今,人们对食物寄托了太多的情感,给不同的食物赋予差异化的内涵”。而面对食物逐渐有被娱乐化的倾向时,作者要“尽力去寻找的是一种思想”。
本书第一辑中的《文人谈吃》中写到:“如果说梁实秋谈的是美食家的饮食之道,那么周作人便是学问家在谈吃。在他看似漫不经心的谈论与回忆中,其实也讲究食物的质,注重吃的品位,处处透出一种气定神闲的人生况味。”如果按此逻辑进行类比,朱晓剑自己的这些谈吃的文字则介于以上的两者之间,在内容上更接近于梁实秋,而在精神追求上则是周作人的了。
内容上,大体围绕川菜而谈,从空间上构成了一幅以成都为中心的美食地图。成都号称美食之都,有美食甲天下之誉,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川菜文化不仅培育出了爱吃、会吃的成都人,与此同时,也成就了一大批久负盛名的川菜美食、餐馆和美食家。朱晓剑的这些饮食文字大体从这些引申开去,或写人,或记事,或抒怀,或忆往,无不与他心爱的饮食息息相关。而文字背后所隐藏着的川人尚乐、图安逸、好美食的市井风情,也令人应接不暇。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作者由起初不习惯这里的饮食,到喜欢这里的饮食,也从一个自称“不太精通饮食的我”成长为了四处觅食、熟谙川菜掌故的还算及格的川菜食客。环境影响人,在“好吃嘴之城”更该如此。
精神追求上,虽没能达到周作人隐士般的气定神闲,但作者漫步食林,结交文朋诗友,摆龙门阵,谈诗论文,在此过程中享受到的不单只是味蕾的狂欢,还有餐馆的诗意与风流,冷淡杯、大排档里的歌声与激情。这既是对美食的肆意投奔,更是对舌尖上故乡的温暖眷恋。为此,书中有好些文字是对幼年食事和家乡饮食习俗的津津回味。但又不完全如此,因为朱晓剑面对饮食,把自己的身段放得特别底,他的自我定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食客。这就与一般老饕的文字只单纯谈菜品,或如高深的美食家一味地说文化不同,其实是作为一名普通食客的作者,欲通过饮食之谈,来表达一种生活的方式和美学。这就不难理解朱晓剑会说蔡澜的吃记“少了一层吃的精神”,而沈宏非动不动就来一段哲学,因太过于有了哲学的高度就不免有些乏味了。朱晓剑在这样两者之间有意识的剖析中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呢?只要读了他的这些文字,答案就不难知道。
古人说“日用即道”,有关饮食的这些事儿正因为有了思想着的人的参与,才不至于沦为单纯的口腹之欲。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