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的国学学校

(2013-11-05 17:05:43)
标签:

公署

于一时

背景

学术研究

历史

分类: 文化创意专栏

   国学在今天是显学,国学讲座更是到处都有。在民国的时候,中外文化之争是国学的发展背景。即便是这样,此时的国学跟今天的国学也有很大的不同。民元初年,四川省成立国学院。国学院是“以研究国学,发扬国粹,沟通古今切于实用为宗旨”,“所办事件:一、编辑杂志;二、审定乡土志;三、搜访乡贤遗书;四、续修通志;五、编纂本省光复史;六、校订重要书籍;七、设立国学学校。”可见,那时的所谓国学还主要局限于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上,所做的工作还是有所重点,国学传播还不是最主要的工作。

这个国学院最有成效的还是兴办国学学校和出版国学杂志。19143月,为了消减经费开支,四川省行政公署就废除了国学院,改组为国学学校,经学大师廖平为校长。四年以后,改为四川省国立国学专门学校,增加新学课程。这时的国学学校虽然看上去很保守,但也还在接受新知识,使学生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四川的国学学校的学制为三年,课程的设置有经学、史学、国文、周秦诸子、宋代理学、地理、伦理、教育等等。其中以经学、史学和国文为主课,其他的就像今天的选修课一样,虽不是主要的,还是受到相应的重视。这时的老师也大多为一时之选,比如黄镕、宋育仁等学者。教学质量也是很高,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曾在日记里说:“国学学校,创自民国。其时吴伯朅师、廖平前辈、刘申叔、谢无量诸公,聚于一堂。大师作范,群士响风,若长卿之为师,张宽之施教,蜀才之盛,著于一时。”

虽然这国学学校是以传统文化为仪轨,但对新知识还是不采取排斥的态度,平时还举行国学讲演,这讲演也不是先生上课,学生下面听讲就完事的,而是要进行自由的讨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学者免于惑乱”。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能学到真本领。

不过,国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还是有自己的发展轨道,并非是为了革命,抛弃旧传统。虽然新学与国学多有争论,但从整个民国的历史看,国学在那时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丝毫不比新学逊色。像陈寅恪、钱穆等人对中西文化的熟稔也可以看作是国学的精神是宽容的,远不像今天的一些国学倡导者所做的那样,只见国学,看不到现代的科技文明以及文化多元的可能性。由此也让人沉思,今天的国学看似红红火火,其实比民国时的国学研究并没有进步多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日记杂志
后一篇:长安笺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