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诚信的方式
(2013-11-01 07:44:20)
标签:
总有不可不可能性问题诗人 |
分类: 书式生活 |
2010年8月25日,诗人刘美松从深圳出发,口袋里不带一分钱,开始了一场名为“诚信出发:一人一车,身无分文,100天游遍天下”的行动。过高速公路收费口,到加油站加油,到酒店住宿……他的支付方式是打欠条。他的百日游,行程2.8万余公里,打了222张欠条,涉及金额超过5万元。此书如实记录刘美松在陌生人的世界里试探信任与善意的旅程,他希望用自己的冒险之旅证明这个社会仍然存在诚信与信任。事实是,即便一个从外部看来极为溃败的社会,总还是能找到基于个体的人性之善。
这场行走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刘美松所要证实的诚信确然没有消失掉,从他一路的记录看,也还是有不少人对欠条有信任感。但相对于现实生活当中的许多琐碎,我们却未必会相信,比如在路边上借钱的行者或乞讨者,这并非是人类的善良本性已然泯灭,对这类现象见惯不惊,而是就个人而言,在做这类好事时总是有着投入与产出的计算。这当然会妨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关系。
刘美松的这一路上所遭遇的尴尬也还是有,倘若我们用统计数据来计算这里的人性的善与恶,却可能会忽略掉人性的展现也是随机的,也大大低估了人性的力量。在社会学家看来,人与人之所以会结成同盟就在于有信任产生,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共同遵守的契约,这种精神是文明的进步,而欠条所反映的契约精神在这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不关注的。倘若刘美松所承诺的欠条不能兑现,再有人以欠条的名义沿路行走,所获得的经验就与此大为不同。同样,在欠条问题上,因个人经验、社会背景的不同,自然会做出相应的判断(从每次沟通的时间长短看,也大致如此)。
在《欠条》的后记中,刘美松说:“最接受不了的是怀疑。但谁又不是时时处在怀疑的边缘呢?别人怀疑,我解释;别人不听,我找下一个听众。一百天,像极了股市的动荡,忽高忽低,每一次极度的失望之后是希望的临近;每一次小小得意,就又会是失望的来临。久而久之,形成了规律,就像是我们的人生,不放弃,才有未来。”这或许可以看作对自身的一种挑战。
叩问诚信的可能性,在今天做来,也是耐人寻味的事。刘美松将此归结为有梦想、不寂寞。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欠条》所带给我们的是直观的感受,这虽没有严肃的学术分析,倒是让人看到生活的本真:固然社会变化得很快,物质、消费也可能变成时代的主题,可生活总有几许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