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记
(2013-10-23 09:42:29)
标签:
道理城市在路上话说成都 |
分类: 混成都 |
因为没上班的缘故,也就有机会到处游游逛逛。这也被当成羡慕的一种状态。“反正又没有上班之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呗。”话虽如此,但对于旅行,多少还是有点喜与忧,喜欢的是跟不同的朋友欢聚在一起,而总担心荷包里的银子不足,不能满足旅行中的种种需求。在我,旅行总归是有收获才好。边走边欣赏风景,又能留下几许记忆,是再美好不过了。
可经常不是那么回事。冒着三十度的高温,在武汉的大排档吃饭,简直是一种考验。即便是有朋友在场,可以减轻几许压力。但更多的时候,旅行是一个人在路上,所应付的事,就更多一些。也就羡慕旅行家,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泰然应对。
像我这样的人,实在是跟他们有些区别。那天,跟朱小黑坐在兰园里喝茶,他说,我们的旅行,都是亲近自然为妙。你是有朋友有美食有酒就欢快了。这样的区分看似有几分道理,实在是把旅行划分得过于单一。旅行所满足的岂知是那样一种在路上的感觉。照朋友内陆飞鱼的说法,那是毫无目的地去一次远方。
这样,多半是一种神游。我也曾想着干脆对着地图,找一下攻略,来一番神游,倒也是有意味的事:那山川河流,又似乎多了一重感觉与印象。我虽喜旅行,但真是有些汗颜,像丽江啦大理啦婺源啦敦煌啦,都未曾去过,倒是一些小地方,去的次数不少。话说,现在的旅行,岂是一种凑热闹。比如去看山看水,端得是一个人在那其中的顿悟,却与原来的山水无关了。
艺术家欧宁、左靖搞一个碧山计划,完成中国乡土的变革梳理,这也好玩。他们出了MOOK《碧山》,谈百工,记历史,多少有点中国乡村建设的意味,直追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可有时候,走在乡村间,那一种感觉似曾相识,却找不到更多的记忆因子。比如去往古镇,介绍说百年的历史,看到仿古的建筑,以及增添的新景点,总觉得有点欠缺什么,倒是有一回带着台湾作家舒国治去元通古镇还没完全商业化,让人看着惊喜。老茶楼、老码头,在街巷里乱走。而地产商也在计划打造古镇,也许那自然也要消失在人造之景当中了。
神游的精髓,是未曾亲至,却已领略到当地的风俗,以及街巷的风貌,至于其中的传说与故事,倒也成了风景的点缀。据说,现在的一些旅游作家写这类东西,大都可以根据经验,找出某个景点的特质来书写,即便是未曾到过的地方,却给人亲临其境之感。像马可波罗那样,虽未来中国,却不妨在游记里畅谈一番,《看不见的城市》里,看到的是一种对城市的关照。种种风景,岂不是在那叙述中找到?
徜徉在风光里,探寻生活的某一种风格,自是神游的方式之一。可当你在踏访之后,或许会感觉出几许异样,那景色,固然还亮丽,却有着淡淡的哀愁,这就像身处在成都,回忆起曾经的生活,多半是美好的。这不仅是一种心态问题,也还是人的天性使然,总会觉得那逝去的,有许多美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