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选择的艺术
(2013-09-01 10:24:52)
标签:
难题才会客观艺术实证主义 |
分类: 书式生活 |
所以在做选择时需要清醒思考,然后才能有明智行动。这是经济学博士罗尔夫·多贝里在该书中所给我们的启示。
为什么一个差劲的理由,也比没有理由好?为什么“最后的机会”总是让人失去理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一份成绩单刹时亮眼?为什么人们打算做的事情总是太多?为什么说想要真正了解世界,就要少读新闻?
纵观这样的问题,背后有什么逻辑吗?似乎没有,在理性人与感性人之间,我们又属于哪个群体。这当然是我们的性格和思维决定了我们所做的选择是否正确,但这个问题最为关键的又是什么,多贝里说,那是源于清醒思考。或许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会轻易做出判断,给出结论,且慢,再仔细想想,却未必是那么回事。这类的“错误”在日常生活中不在少数。
在超市里,同一种啤酒,A会价格比B高一点,因为A有中奖的机会,可这中奖的几率有多大,却是未知数,试验中,很多人选择A,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潜意识?就口味而言,两者并没有区分,而只是中奖的因素在起作用而已。
在面对诸如此类的选择时,我们总会相信自己是最幸运的那一个。至于事实是不是,大概很少有人去做详细的统计。但由此我们不妨看到在选择的问题上,理性从来是让位于感性的。
本书从某个角度看,真是个跨界混搭范儿,它融合了经济、管理、心理诸学科的前沿智慧,以52个既科学又轻松,既严肃又有趣的精致篇章,总结了人们行动时常犯的错误,将“谋定而后动”落实到可操作的细节。这才是最佳的选择。不过,在具体问题上,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思维操练。说白了,正确的思维是建立在多次失败经验之上的。
可经验作为一种累积,似乎拥有可靠的资本。这也可能是一种错觉,毕竟经验是针对具体的案例,而案例的相似性,并不等于是同一个案例,因此在选择时势必会有所变化。这也就是选择固然有无限中可能,但最接近成功的可就只是一个方向。所以,换个思维,掌握“明智行动的艺术”,做同一件事,就有可能会事半功倍。
在选择的问题上,我们更多的是实证主义,相信自己的选择具有无比的正确性(尽管选择距离明智还有一段距离),但这种自信是否就影响了选择的公正、客观呢?却未必是。
说到底,这明智行动是建立在种种问题的分析之上,它不是简单的决定,也去除了关联谬误,甚至跟平均数也无关,小数定律、对新事物的狂热、依赖域现象……有可能,我们会这样那样的假象所迷惑,从而在选择上出现盲目性,这也导致了结果并不是所期待的那样。
多贝里告诉我们,走出思考的困境,才会有明智行动的可能:如果我们能成功地避开那些最严厉的思维错误——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业决策或政治决策上——我们的幸福将会有一个量的提升。而这就像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这样描述自己喝他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我们没有在经商中学会解决难题,我们只学会了去避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