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混成都 |

在成都,抄手不是传奇,像龙抄手、老麻抄手,都风靡一时。而说起做抄手,花样也不是特别多,却能做到风生水起,让人大老远地跑去,专门吃一两抄手,简直就是传奇了。更何况把店开在玉林小区。那里的饮食花样繁多,各种饮食都能寻见,从早到晚,随意地吃,怕也是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我所说的这家抄手叫骨汤大抄手,店就开在玉林南路上。
这里的抄手有三种吃法:骨汤、红汤、干拌。它们各有不同的风味,干拌是其特色之一,吃货必点的一道。说这抄手是家常味,不如说其食材也颇有特质,店老板皮爷每天早上五点钟就去菜市场选肉,精挑细选,选的是猪前夹,在他的心里顾客就是上帝,随便选一块肉糊弄过去,是要不得的做法。所以,店堂里的许多事,都要亲历亲为,选肉如此,面皮、蔬菜,都要亲自挑选,最好的食材才能做出最好吃的抄手,这是他的至理名言。
中午十一点,一枚吃货约去玉林南路看店,她说,你不知道这家抄手店的火爆程度,慕名而来的吃货很不少,“我是看着微博过来的”……电视台也做了一档节目,这倒有点意思,于是就欣然前往,果不其然,还不到十二点,店里已是满座。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队,等点完单,再等上一刻钟,刚好有座,这一种安排也颇得饮食的成本经济学。我点了一份干拌,一份清汤。
好不容易找个位置坐下来,抄手即可上桌。先吃清汤,据说这汤是地道的棒子骨熬的汤,起码要熬三个小时,味鲜得不得了。抄手的味道也好,比老麻抄手的个头大,皮儿也薄,肉馅亦有几分弹性,又有Q感。这需要提前做好,临时做馅,可就失去了几分粘度和弹性,吃起来也就没那么舒服了。再尝干拌抄手,虽看上去跟红油抄手类似,却还有独自的特色,包括蒜、红油、盐的搭配,真是恰到好处。这也是有几分技术含量的。
吃完抄手,赶紧得腾位置出来,因为在门口的椅子上已坐着好几位吃货了。他们是从东门上过来,专门吃骨汤大抄手的。平时在外面吃抄手之类的,一般是三四两才能算吃好,在这里,二两就足矣。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他这里做的泡菜也有独门绝技,酸甜可口,妙的是在泡菜上点缀上星星点点的小米椒,即提味,又有视觉效果。吃抄手来一份泡菜,那才能吃出几分滋味,那一种味道的契合,颇得饮食之风流。听说,以前好些餐馆都做出一手好泡菜来,那是一种传奇,现在能做好的少了,对付过去的倒也还是不少。像皮爷这样认真做的人似乎更少了些。
皮爷是吃货,曾开了好几家面馆,自然在抄手这方面精通,为了做好抄手,他还专门去外地学了一个月,从选肉到包馅,到煮抄手,再到上桌。他说,这里面的技术含量虽看上去不高,火候才是最关键的,如何才能煮的刚刚好,端上桌呈现出抄手的最佳状态,都需要细心专研。这对皮爷来说,就像家常便饭一样,一不小心就把骨汤大抄手开火了。
抄手店大概有四五十个平方米,店堂里看上去很小,却能容下形形色色的吃货,很多小吃店大都这样,仔细考察,也是蛮有意思的现象。在成都这个地方,吃货在味道上的刁钻是显而易见的,哪怕是一家再好吃的馆子,也会面临着吃货们的味觉变化。对此早有规划,如何才能保证吃货都能吃出不一样的抄手,对皮爷来说,毕竟不是问题。等到了两点钟,人少了点,皮爷闲了下来,泡一杯茶,问问食客“味道怎么样?”这几年,成都的小吃层出不穷,但也参差不齐,有的名声很响,却未必好吃。但像皮爷这样肯用心做好抄手的,少了,所以他就成了传奇。在开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不同类型的吃货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