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追忆
(2013-07-29 11:03:59)
标签:
先进成了都是底层钥匙 |
分类: 书式生活 |
如果说,写作是对过往历史的追忆,那么,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在现实当中找到平衡,或许正是建立在对历史的评判之上。在历史学家看来,这样的图景让人充满忧伤或某一种趣味。宋石男在《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里对历史的挖掘,也正建构在这种巨大的历史当中,并将往事的追忆升华,从而在过去与现在当中穿行了。
宋石男将故事聚焦历史上的谣言、打黑、党社、特权、陋规、权力继承、秘密警察、司法迫害、社会控制、刑讯逼供、苦难与尊严等种种主题事件和社会现象,以个人独特的风格予以解析与评说,浸润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常识,读来别有风采。我最早在报纸的专栏上读这样的文字,因有对当下时事的关照,也就格外地动人。比如他对谣言的解读,超乎了历史的规程,信息不对称则构成了谣言生长的土壤,从那些泛黄的文字档案中打捞出些许真相,并呈现了出来。这是伍迪·艾伦所说的乱象丛生,也是托马斯·曼所说的“对艺术家的感性而言,唯一可行的战斗方式就是将之诉诸于现象和经验,而最有效的抵抗方式就是表达和描绘。这样的反应做法(套用心理学的激进论调来讲),可以说是艺术家对他个人经验所展开的美妙报复,报复行为越是激烈,他的感性就会显得越文雅。”
不管怎样,历史学家不再局限为一种职业,更像是对历史的解读者,在众说纷纭当中找到符合历史现场的迹象,这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毅力。而对宋石男来说,在众多的信息源中,无非是在建构一个通往历史洞穴的道路罢了。在对历史的洞察当中,诸如移民城市、社会控制等话题所传达出的人文关怀,让他跟时下的主流历史学家有所区分(正如学术研究中的说有容易,说无很难一样)。即便如此,他所作的尝试更像是对历史观念的更新。
这样说,是因为他从来不把历史的偏见当中一回事,而是从历史的现场出发,联系当时社会的状况,试图将社会学、经济学都纳入进来,通过客观的描述,在历史的幽微之处发现那闪光处。比如他对底层社会的洞察,就有了更全面的描述。在他看来,如果仅仅凭借常识来围观社会变更,就可能错过了历史的精彩处,而社会的流动性则让社会充满活力。我猜,这才是一个社会是否先进的可能。
在《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中,宋石男对历史的洞察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好像是在拿着一把刀子在解剖社会当中的肿瘤一般,技巧娴熟,尽管这有可能会失之于简单化,逆社会潮流而动,比如他对“四公子”的降级和变迁的考察,就耐人寻味。在更多的时候,宋石男将当下的社会状态与历史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奇异的世界,那里不仅有喜怒哀乐,一样有对历史的洞见。不过,时下的历史学家更像是一种“无比芜杂的心绪”呈现,就如同微博上简单情绪一样。在碎片化的历史当中,如何才能找到那一把钥匙?宋石男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即历史的叙述是建立在众多写作者的基础之上的,当它们成为过眼云烟时,历史记录的价值才会显现,并被给以还原。
不过,历史的细节可能并非是想象的那般好玩。马勇说,历史学是对人类智慧的终极挑战,历史学家除了刻苦爬梳史料,还必须具有超强的想象力。而宋石男更像是对历史的追忆,但在追忆的过程中,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如果我们不把永恒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那么,历史也就成了一部永远活着的历史。
《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