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盏话茶

(2013-07-25 06:05:57)
标签:

岂不

世界

于风

乾坤

灌木

分类: 混成都


 

陈赋兄做下午茶书系的时候,邀约了不少作者助阵,我也写了一册《杯酒慰风尘》,凑凑热闹。说起来,这都是很风雅的事。那套书里,有不少作者是老朋友,相当于一场朋友的欢聚,有好几册书里都提到了茶,唯有厦门大学的郑启五先生的《把盏话茶》是专门写茶的书。

对于茶的感想,我想起前几天在毓秀苑,跟朋友一起闲聊,她说,除了淘书看书之外,你还喜欢干啥。我很坦然地答道,喜欢玩。这玩的境界太高,我只能是仰望的吧。说起淘书、美食都有那么一些兴致,但与喝茶,更像是乱劈柴,什么样的茶,只要是茶,都可以喝那么一下,以此来推论,似乎是个博爱主义者,其实是对茶的精通并不在行。不过,这心得倒还是有一些。而读《把盏话茶》,感叹于茶人的多种多样,但于我,似乎都不太一样。

郑启五分享的是喝茶人生的清苦甘鲜;以老茶客品饮天下的广阔辽远,探索茶养生幽幽的旷世隐秘。长寿基因尚待科学论证,但云南那株古茶树2700岁依然郁郁葱葱,世上茶植株无论是乔木还是灌木,抑或半乔木,都是它的苍翠的子民。尽管品饮几位爱茶人长命百岁的琼浆玉液远不能洞悉茶与生态的微妙,尽管动物和植物基因的对接还仅仅只是迤逦的科幻,但谛听天籁声声,茶神奇的“祛病、提神、养身、添寿”的四步曲,正一步步被生命科学的主旋所弹拨,所悠扬……凡此种种,似乎都有可记述的地方。

可这喝茶的好处,似乎是难以穷尽,就在于茶之丰厚吧。郑启五写茶,也是在写一种生活。但那茶似乎被更多的外在的东西所包围,比如茶之会议,茶之场所的关注,让茶变得活色生香的同时,我却觉得茶之体验该回归于内心,可事实上,我们虽然在喝茶,在聊茶,在谈茶,却未必懂得它的妙处,正如一种私享,无法拿出来晾晒,跟众人分享。那一种隐秘的经验,唯有相似者才能多少有些感悟。

说来,这都算不上是经验之谈。须知每个人在茶中浸润的时日不同,也就有喜好上的差异,至于风格,那就更多样。话虽如此,喝茶,还是能喝出些许境界,只是我们平时热闹惯了,喝茶的性情倒是少了。这样说,可能会让人觉得很过分。但茶里的乾坤,真不是一句话就能道尽的。

对茶人的生活,我是没做什么研究,虽也遇到喜欢喝茶的人不在少数,但说起茶人,似乎还远了些。不过,像郑启五那样,每天都浸润茶的世界里的,也还是大有人在。我想起前几天,跟徐晓亮、吴鸿在大石西路边上的有茗堂里喝茶的情景。刚过大半年,茶楼已转手了,但茶的滋味却依然在,这都是拜茶之所赐吧。

在成都这个城市,好像不喝茶不成活的。所以在读《把盏话茶》时,就不免浮想联翩,许多茶事涌上来。且在那盖碗茶中把岁月拉长,美好的大词,并非是茶之特色,而最细腻的变化才能显现出茶的魅力。在这一层上,《把盏话茶》更像是对生活的梳理:“闽南茶友大都将绿茶拒之门外,我原本亦然。地域之见认为绿茶性味太冷,伤胃。此见甚至波及乌龙茶系列中性味接近绿茶的溪茶。那年我到安徽的屯溪市(现为黄山市)开会,会场免费提供绿茶名品‘屯绿’新茶。我大喝三天,日日精神亢奋,发言时尤显斗志昂扬,胃则安然无恙,绿茶带给我全新的享受,从此人生又多了一项乐趣。” 

茶之乐趣,岂不正是茶人所向往的世界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随手记
后一篇:在丹江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