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人人都拥有一片成长
(2013-07-22 06:57:45)
标签:
大地方程式程度成长史方式 |
分类: 书式生活 |
读小说中的沉痛,跟这个时代似乎是不那么相宜的。特别是夏天的阅读,总让人觉得有些遥远。吉尔·道森的《亲爱的邦尼》是与《时间的针脚》相媲美的杰作。可在书写的背后,是对人性的关注。
女主角奎妮所生活的环境真是糟糕透顶。其背景是伦敦史上最混乱的三十年:二战期间,是动荡不安的童年;二战结束,是支离破碎的成年。她出生在伦敦东区的贫民窟,却渴望成为自己人生的女王。她此生唯一得到的礼物——一只戴着祖母亲手缝制的防毒面具的小兔邦尼,奎妮拥有的只是贫穷、心碎和绝望。她的成长史是让人赞叹,这并非是一个励志故事所能表达的,其涵义也是深刻的。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成长无疑是充满曲折的。她所经历的是家里已变得七零八落,妈妈离开了,爸爸住进了监狱里,她却要照顾弟弟。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她所汲取的能量是能够活下去。奎妮就带着这样的信念,参与偷窃,照同行的说法“真是天才”,但这似乎注定了她的命运与众不同。可事实上或许是她已别无选择(除非是饿死)。
这是一部充满时代氛围的杰作,能够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人生可以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但事情很显然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区划,奎妮所依靠生活的来源,极为有限,而对抗贫穷、堕落还有恐惧,以及爱情那令人心碎的时光。一切才刚刚开始……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必拿道德来渴求。毕竟在她的成长中,有许多出人意料的事发生,改变了生活轨迹(坏女孩的成长更是非同小可)。
这并非是为一种生长辩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伦敦贫民窟的恰到书写。奎妮没有百万富翁的家庭背景。一切得靠自己谋划,创造。这让我想起混乱年代中的种种生存技巧,那里可能没法则,随机的生活,就像一头奔跑的羊,没有终点。奎妮对生活的看待虽简单,却富有人情味。法国作家施密特在《诺亚的孩子》所讲述的是孩子有庇护成长的故事,这与奎妮的成长有很大的不同。试想,假若在那混乱的年代里,奎妮能得到家庭、社会的庇护,或许她的生活不会变得那么糟糕了。
小说当然是一种假设。可在特定的环境里,奎妮以自己的视觉看待社会的变革,也真让人惊心动魄。而玩具小兔邦尼所象征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够给奎妮去混乱地生活下去的理由。对此,道德感可能并不能完成救赎,但从每次偷窃之后与邦尼之间的情感中,或许找到了一丝慰藉。
有位作家说,每个人都像侠客,仗剑行走在人生这个江湖,躲着尔虞我诈,闪着暗箭明弩。面子上玩得了世故,背地里守得住风骨。交得了谦谦君子,斗得过累累恶徒。鼓声雷动一声笑,何惧沙场一小奴。迷途自有迷途乐,赶不上初一就过十五。江湖飘摇一场梦,岁月一扫都他妈做了千古。那么,奎妮的成长虽是一个个案,却同样让人觉得江湖险恶,生存不易。
假如人人都拥有一片成长,美好的,浪漫的,幸福的,那将会怎样?这当然是一种幸福的方式。可经历过混乱之后,再回首,那一丝苦涩,或许更值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人生的方程式很显然要复杂得多。奎妮与邦尼,她们所诠释的生活,就像是这个时代里的浮躁、焦虑,看上去很遥远,却贴近大地。